世界氣象組織19日發布的年度氣象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創有記錄以來最高水平,進而加速冰川和海冰消融以及海平面上升,并使全球平均氣溫升溫幅度進一步接近2攝氏度的關鍵“門檻”。
報告說,去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的1850年至1900年間平均氣溫高1.55攝氏度,打破2023年創下的最高紀錄。
2024年5月15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市民戲水消暑。新華社發(弗朗西斯科·卡涅多攝)
按照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各方將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威脅,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的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力爭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
世界氣象組織說,初步估算,長期來看目前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幅度在1.34攝氏度至1.41攝氏度之間,接近但尚未超過《巴黎協定》設置的閾值。
報告主要作者、世界氣象組織科學協調員約翰·肯尼迪說:“需要非常明確指出的一點是,單個年份升溫超過1.5攝氏度并不意味著正式突破《巴黎協定》提到的閾值。”
依據報告,除去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水平創新高外,去年全球氣溫增幅破紀錄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太陽活動周期的變化、大規模火山噴發以及自然界中具有降溫效果的氣溶膠減少等。
這是2024年9月7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貝納迪諾縣拍攝的山火火情。新華社發(邱晨攝)
報告顯示,全球去年僅少數地區平均氣溫下降,而極端天氣在全球范圍造成嚴重破壞。一些地區因干旱出現糧食短缺,而洪水和野火迫使約80萬人流離失所,人數之多創下2008年有相關記錄以來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海洋溫度也刷新最高紀錄,且出現加速升溫的趨勢。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也在上升,進而提升海水酸化水平。
這是2024年2月11日在埃及胡爾加達拍攝的紅海海底珊瑚。新華社記者隋先凱攝
海水偏酸不僅會損害珊瑚、貝類以及作為海洋食物網基石的浮游植物,降低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還可能導致全球漁業退化甚至崩潰,給全球經濟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影響數十億人的食物供應。
另外,冰川和海冰繼續以較快速度融化,也助推海平面進一步上升。世界氣象組織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4年間,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4.7毫米。相比之下,1993年到2002年海平面年均上升2.1毫米。
這是2024年6月22日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拍攝的冰山。新華社記者趙丁喆攝
肯尼迪警告,北極和南極地區的融冰會對全球氣候產生長期影響,“可能影響整個海洋環流,從而影響全球氣候”。“兩極發生的事情不一定只影響兩極。”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