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報告(2023年)》(以下簡稱《報告》)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發布。《報告》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和東北三省一區優勢科研力量共同編制。
《報告》顯示,黑土地保護工程投入和科技投入持續增長,黑土地保護利用監測評價體系逐步健全。東北黑土區通過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和技術模式示范引領,促進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相結合,實現了黑土耕地質量與糧食產能的協同提升。
《報告》總結了過去4年“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重要科技進展及主要成效。中國科學院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聯合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三省一區,開展科技攻關與關鍵技術示范推廣,在黑土地退化機理、黑土健康評價和保育技術、黑土地保護的生物學技術、黑土智能監測與管控等領域解決了一批重大難題。4年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厘清了東北黑土地退化趨勢,初步揭示了黑土退化與質量提升動力學機制,創新一系列黑土地保護利用綜合技術,研制黑土地保護利用系列農機裝備,建立黑土地保護利用全域監測及系統化管控平臺,共同打造7個萬畝級示范區,示范面積17.13萬畝,輻射推廣面積3.26億畝,形成主推技術20余項;構建“龍江模式”“梨樹模式2.0”“大安模式”“大河灣模式”“全域定制模式”等黑土地保護利用模式樣板。各項技術和模式在我國東北黑土區推廣應用取得良好綜合效益。
《報告》編寫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廖曉勇表示,連續4年組織編寫并發布黑土地白皮書及系列報告,旨在向公眾系統解釋黑土地保護關鍵技術與創新模式,報告科技會戰主要進展與成效,讓公眾更加科學系統地認知黑土地、保護黑土地。團隊今后將持續深化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完善“用養結合”技術體系,推動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系統解決方案,為守好“耕地中的大熊貓”、筑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提供科技支撐。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