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后這條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生產線每年可消納18萬噸二氧化碳,相當于種植200萬棵樹的減碳效果。這不僅是一份技術答卷,更是普力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承諾。”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毛紅兵在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國內首套二氧化碳基新材料連續化生產裝置投產儀式中表示。在他身后不遠處,高聳的專業設備,實現了二氧化碳排放、捕集、利用、儲存的全產業鏈整合,園區內已經形成了零碳循環經濟產業鏈。
近年來,安徽省將新材料產業納入皖北四大重點產業集群建設,為淮南打造千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提供了歷史性機遇。淮南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始終肩負著保障能源安全與綠色轉型的雙重使命,該市抓住“雙碳”機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全力推動煤電產業向低碳化、高端化升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副秘書長龐廣廉在同日由淮南市政府舉辦的2025低碳循環經濟發展大會上也表示,淮南在原有傳統能源產業模式上走出一條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
市場為導向 國內首套落戶淮南
近日,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安徽普碳)國內首套二氧化碳基新材料連續化生產裝置投產儀式在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舉行。
據悉,安徽普碳作為一家高科技化工新材料企業,以二氧化碳利用技術為核心競爭力,致力于二氧化碳利用技術的產業開發與應用,打造二氧化碳高價值技術利用,實現了碳減排和新材料產業的結合。
安徽普碳年產30萬噸二氧化碳基聚碳酸脂多元醇項目,是該產品及工藝首套萬噸級工業化應用生產工藝裝置,總投資約20億元,項目建成達產后,可有效固定二氧化碳約18萬噸,預計年銷售收入約75億元,年稅收約3億元,預計增加就業400人。
一期工程占地150畝,投資約6億元,建設年產5萬噸二氧化碳基聚碳酸脂多元醇生產裝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基多元醇裝置。該工程于2023年2月份開工建設,2025年1月份投料試車成功,開啟聚氨脂領域負炭新材料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的新紀元。項目達產后,預計年銷售收入15億元,年稅收約0.6億元,增加就業150人。該項目也入選國家首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
安徽普碳新材料公司攻克二氧化碳捕集、轉化與高值利用技術難關,成功將工業廢氣轉化為高性能新材料,既為傳統產業“減負”,又為新興產業“賦能”,生動詮釋了“點碳成金、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理念。
項目落戶淮南,一切皆必然。新材料是先進制造業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是高新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
淮南煤化工園區擁有上游原料收儲、中游基礎化工、下游精深加工的完整全產業鏈體系。淮南市近年來全力優化園區發展環境,把產業培育作為主攻方向,推動基礎化工強鏈、精深化工延鏈、化工新材料補鏈,實現煤化工技術低碳、高效、多元化發展,著力培養壯大新質生產力。
淮南作為能源城市,煤電化產業鏈完整度較高,每年產生的2800萬噸二氧化碳、1600萬噸煤矸石和600萬噸粉煤灰,擁有發展碳新材料的先天優勢。近年來,淮南深入貫徹落實“雙碳”戰略,堅持逐“綠”前行、向“新”而生,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抓科技賦能,推進技術產業化;抓綠電賦能,推進產業綠色化;抓政策賦能,推進產業生態化。
而該二氧化碳基新材料的投產,是淮南市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的里程碑成果,標志著該市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步伐加快,以資源型城市發展“含綠量”提升增長“含金量”,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此背景下,淮南市召開2025低碳循環經濟發展大會。會議通過構建促進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高端交流平臺,匯聚行業智慧,圍繞低碳循環經濟的政策、技術、市場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為推動以淮南為引領的廣泛區域經濟向低碳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會議解讀了國家對雙碳經濟的政策,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落實“雙碳”戰略,先后作了題為《創新驅動、推進石化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對我國如何走出統籌發展與安全的碳中和之路的思考》《引入碳循環的煤氣化碳減排技術及優勢》《十五五石化行業趨勢——可持續發展之道》《中國聚氨酯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生物基聚氨酯研究與應用進展》《二氧化碳基多元醇技術分享》等主題演講以及“雙碳目標下的技術創新與產業轉型:從二氧化碳資源化到綠色化工未來”為主題的圓桌論壇,技術研發、產業實踐、政策研究三大領域的相關專家,圍繞“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從減排到創造價值”兩大主線進行了深入探討。
向綠逐新 技術賦能“雙碳”戰略
當前,我國正積極落實2035年之前達到碳達峰、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目標,“3060雙碳”目標事關民族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義大、責任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新發展階段中國低碳發展確立了新目標、注入了新動力,符合中國低碳發展戰略內在演化邏輯。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提出,迫使高能耗高排放企業節能減排;“雙碳”戰略之下,化工產業成為“重災區”。
中國圍繞實現雙碳目標,正在積極營造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環境,讓政府和企業都能夠最大力度的發揮作用,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特別是在價格工具應用方面,一是對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等技術項目進行支持,二是對煤炭清潔利用進行支持。
推進雙碳工作,科技創新是關鍵支撐,企業是創新發揮作用的主力軍和生力軍。技術瓶頸對我國雙碳戰略的實施存在一定限制,目前解決雙碳的路徑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從能源結構的調整來實現,主要解決新能源分布不均、新能源來源缺乏穩定性、儲能技術待提高等問題;第二方面是通過CCUS來解決,但CCUS主要的問題在于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和封存技術發展緩慢,目前的碳封存技術成本過高,缺乏有效的經濟推動力;碳利用技術門檻較高,大部分碳利用技術都存在能耗過高、經濟附加值低的缺點而難以推廣。
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毛紅兵
安徽(淮南)煤化工產業園緊靠長三角終端市場的區域優勢,形成了煤制烯烴的產業優勢。以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項目為例,安徽普碳以中安聯合公司為龍頭,綜合利用節能、減排、固碳等多種手段,通過產業綠色轉型、設施集聚共享、資源循環利用,將該企業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氣變廢為寶,基本實現碳排放與吸收自我平衡,形成產業良性閉環。公司利用煤化工和固碳兩個產業在同一園區的優勢,打造了中安聯合二氧化碳廢氣(碳排放)—淮南金宏碳捕集綜合利用項目(碳捕集)—普碳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項目(碳利用)—賽緯鋰電池電解液項目(碳產業鏈延伸)的循環低碳經濟產業鏈、全新產業業態,為淮南的化工產業補鏈、延鏈、強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據悉,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的合成門檻較高,作為少數擁有二氧化碳聚合技術的企業,從催化劑技術、工藝技術、產品穩定性以及二氧化碳固定率等方面處于行業領先地位,與同行業的德國科思創、美國NOVOMER、沙特阿美、英國ECONIC,相比于這些公司,普力材料在二氧化碳含量、工藝穩定性、應用面、產業規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公司通過技術手段將二氧化碳作為合成原料直接固定到公司的產品里面,直接減少碳排放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實現雙碳戰略目標;作為一個新材料企業,不僅實現了二氧化碳減排,還能通過將二氧化碳引入聚合反應產生高性能材料,可大規模地應用于生產生活中的各種使用場景,有望大規模替代現有其他材料,從而達到雙碳目標和市場效益的雙重收獲。普力材料從很早就開始布局海外市場,目前已經在歐美、日韓申請相關專利技術,產品也遠銷日韓、東南亞等海外地區。
“除此之外,作為打通零碳產業鏈中的關鍵一環,此項目將聯合園區內多家企業共同打造CCUS示范基地,實現二氧化碳排放、捕集、利用、儲存的全產業鏈整合,助力淮南零碳產業園的新突破。此項目同時也受到淮南市政府各級領導、園區管委會以及安徽省化工行業的高度重視。這不僅是對公司市場價值的認可,更是對普力材料社會效益的肯定。”董事長毛紅兵曾表示,隨著化工新材料政策審批不斷優化、行業準則不斷完善、相關部門認知度不斷提升,普力材料在政策東風的加持下,定會不斷推動“雙碳”戰略落地落實,豐富產業全新業態,技術賦能“雙碳”,答好節能減排時代命題。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