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交三航局新壩二線船閘項目施工現場,穿梭著一個忙碌的身影。她手持圖紙,在鋼筋水泥間奔走,仔細檢查每一處施工細節。她就是周丹,一位打破行業偏見,在建筑領域綻放光芒的新時代女性。
2024 年 7 月,從河海大學港航專業畢業的周丹,帶著對未來的憧憬,進入中交三航局新壩二線船閘項目部,成為上游引航道工區的一名施工員。然而,等待她的并非一帆風順。在建筑行業,“女性不適合這份高強度工作” 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初來乍到的周丹,不僅要適應復雜的施工環境,還要面對他人質疑的目光。
但周丹骨子里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夜晚的工地,燈光昏黃,混凝土澆筑作業正緊張進行。“打灰” 是個體力活,對男同志來說都不輕松,可周丹卻始終堅守在現場,緊盯每一個環節。測量放樣時,她踩著泥濘的道路,一步一個腳印,從未因道路難行而有絲毫懈怠。風吹日曬在她臉上留下痕跡,飛揚的煙塵也沒能讓她后退半步。短短 8 個月,她的皮膚從白皙變得黝黑,雙手磨出厚厚的繭子,曾經那個對著圖紙手足無措的職場新人,如今已能熟練協調多個施工班組,成為工地上的 “小陀螺”。
澆筑鋼筋混凝土是周丹在工地的 “必修課”。面對龐大的水工建筑物,她深知每一個細節都關乎工程質量。從鋼筋的規格、間距、保護層厚度,到混凝土澆筑時骨料的坍落度、和易性,她都嚴格把控。為了掌握這些數據,她常常在工地一待就是一整天,對照設計規范反復檢查,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偏差。“細節決定成敗,只有卡好每一個驗收標準,才能確保混凝土的品質。” 周丹堅定地說。
隨著工作的深入,周丹需要協調的班組越來越多,樁基、土方、水工、圍堰等不同班組交叉作業,時常會因為施工條件產生矛盾。一次趕工的夜晚,圍堰班組急需回填,而水工班組卻要在回填區域放置吊車作業,雙方僵持不下,都擔心影響第二天的施工進度。關鍵時刻,工程部長果斷在回填區外開辟新場地,巧妙化解了矛盾。這個案例讓周丹深受啟發,她逐漸學會跳出問題表面,從根本上尋找解決方案。此后,在面對各種復雜的施工矛盾時,她都能沉著應對,用智慧和耐心協調各方,保障施工順利進行。
在施工現場,傳統經驗與現代技術交織碰撞,也讓周丹收獲頗豐。計算不規則空箱結構的混凝土工程量時,她運用大學所學的分割法,列出密密麻麻的算式,經過反復驗算才得出準確數據。而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憑借出色的空間想象能力,將不規則結構割補成規則形狀,計算結果誤差極小,效率大幅提高。這讓周丹意識到傳統經驗的強大之處。但在模板承重能力計算等工作中,現代力學計算的精準性又讓老師傅們贊嘆不已。周丹明白,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找到解決施工難題的最佳方案。她虛心向老師傅請教實踐經驗,同時也將自己掌握的新技術、新方法分享給大家,在交流中共同進步。
在新壩二線船閘項目現場,有一種力量始終感染著周丹。臨近雨期,為了防止雨水對工地造成破壞,需要及時覆蓋彩條布。人手不足時,項目領導毫不猶豫地帶頭加入蓋布隊伍,與大家一起奮戰。“在這里,每個人都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這種團結奮進的氛圍,時刻激勵著我前行。” 周丹感慨地說。
如今,周丹依然堅守在施工一線。她用實際行動證明,女性不僅能在建筑行業立足,還能綻放出獨特的光彩。她的細膩與堅韌,讓她在鋼筋水泥的世界里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精彩道路。未來,她將繼續懷揣夢想,在這片充滿挑戰的工地上,澆筑更加堅實的職業脊梁,書寫屬于自己的奮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