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由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指導,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壹基金”)聯合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共同發起的“科技向善——共建數字助力孤獨癥家庭社區支持新生態行業交流會”在深圳舉行。會上,“社區星融合”(廣東)項目正式啟動。
該項目將為廣州和深圳兩地的孤獨癥人士和家庭發放總價值超百萬的“愛星友好券”,通過“賦能+物資愛心券+服務”的項目模式,為孤獨癥人士提供多元融合支持服務,減輕家庭的照料壓力,將有2159個孤獨癥者家庭從中受益。同時,項目通過騰訊基金會關愛平臺,開始拓展和連接更加多元廣泛的在地資源,為孤獨癥群體及其家庭提供更全面、可持續的支持,構建社區支持新生態。
“社區星融合”家庭如何受益?據介紹,在項目實施地,符合遴選標準的家庭可通過康復機構、特殊學校等主體申報本項目。受益家庭可領取面額為50元/張、共10張累計500元的“愛星友好券”,并在領券后的指定時間內至周圍“愛星友好商家”消費、核銷代金券。通過數字代金券,孤獨癥人士可根據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完成購物、理發、看牙等基本日常需求,為孤獨癥人士走出家門、使用社區各類資源,獲得更多的自主生活和社區便利等搭建了基礎。
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黨組成員、副理事長陳繼山出席會議并致辭。他指出,項目積極回應了中國殘聯關于科技助殘的工作方向,整合社會資源,充分體現了助殘服務的理念和精神。同時,項目凸顯了政府及多元社會主體對孤獨癥者及其家庭的聯合行動支持,發揮了聯合公益的力量,是一種創新的模式探索、一個新的工作范例的開端。
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主席趙新玲在分享中提到,“社區星融合”項目借助微信支付促進了孤獨癥群體的社會適應性學習,為他們進行更廣泛的社區融入提供了多元、便捷的方式。跨領域合作不僅響應了科技助殘的工作方向,更通過數字化工具打破傳統服務壁壘,推動孤獨癥群體從機構干預向社區融合延伸。“社區星融合”項目自2024年7月在河北省啟動以來,已在云南、四川、廣東等地開展實踐探索,計劃完成共計11000戶家庭支持,目前已有5500戶家庭受益。期間獲得當地殘聯、精協、智協、康復機構及孤獨癥家庭的積極響應與支持。她強調,項目核心目標在于為孤獨癥群體創造融入社區的機會,同時促進社會各界更深入地了解孤獨癥群體,支持他們在社區內的自主生活。她希望項目能夠在廣東的落地實施中持續積累經驗,加快向全國推廣。
“在地的力量,身邊的支持,是更可持續、更有價值的”。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騰訊基金會候任秘書長肖黎明談到,“一張小小的‘愛星友好券’背后,連接的是各式各樣不同主體的溫暖,商家、社區、公益組織、捐贈主體等不同相關方都參與其中,形成合力”。打造孤獨癥人士友好社區,需要充分鏈接激活更多的社會資源。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騰訊基金會將繼續充分發揮橋梁作用,通過技術能力和資金支持,讓更多真實的、身邊的、可及的關愛和融合發生。
孤獨癥群體的融合之路始于社區。一個真正包容、接納、支持的社區,是他們融入社會的基石。壹基金秘書長李弘表示,孤獨癥人士面臨的全生涯需求挑戰也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議題,從基礎服務到社會服務,再到政策完善落實,都還有不少空白地帶,需要社會各界合力共建生態去完善。在回應問題的進程中,科技的力量有獨特作用,騰訊基金會關愛平臺提供的基礎設施能力將為議題領域生態建設和機構賦能提供有效助力。通過“愛星友好券”這一創新方式,孤獨癥孩子們將能夠更加自信地走出家門,與其他人一樣,參與社區活動,享受社區服務。
深圳守望心智障礙者家庭關愛協會秘書長張鳳瓊基于現實個案,詳細講述了孤獨癥人士及其家庭的需求,并提出了構建整合、多元家庭支持體系的建議,具體包括:為孤獨癥人士家庭提供基于全生涯視角的即時資訊,為照顧者提供更多關懷和增能服務,以及發展多樣化的照料替代措施。借助整合的服務及社區資源,來滿足家長喘息、心理支持、日間照料服務等多元需求。
助力孤獨癥人士的社區融合及家庭支持,更多基金會和企業開始關注和加入。深圳市欣旺達慈善基金會捐贈了50萬元善款,用于支持生態共建項目。
會議現場還舉行了生態共建單位授牌儀式。主辦單位為各共建單位授牌,并期待未來有更多社會公益力量加入其中,一起助力共建孤獨癥人士家庭社區支持的新生態。
圍繞“數字助力多方有效協同,創新促進孤獨癥伙伴社區融合及家庭喘息服務創新”這一主題,來自于特殊需要家庭、基金會、學術機構、共建企業等多元主體代表開展了對話。
星辰專項基金發起人鄒燁作為家長代表,他從孤獨癥等特殊需要群體的未來規劃及生活自主性的角度出發,期待后續共建項目可以更多探索科技助力孤獨癥人士及其家庭的長期、綜合性需求。
深圳自閉癥研究會秘書長劉珊珊表示,在孤獨癥群體社區支持的生態系統中,更多服務主體,如:特教老師、社工等,都應有“用武之地”。
騰訊慈善基金會項目總監曹帆表示,借助科技,項目將搭建一個涉及本地多元主體的資源鏈接平臺,將選擇權交給受助對象,以精準、有效、可及的方式回應他們的個性化需求。
欣旺達慈善基金會執行理事長袁會瓊強調,企業關注品牌公益及可持續性,企業捐贈應通過平臺力量、政策引導及多方聯動,以此來構建ESG社會責任體系。
作為行業平臺,深圳市基金會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劉會峰表示,依托民營經濟優勢,吸引企業家及社區力量參與,推動品牌項目設計與區域試點,深圳先行先試的成功經驗將為全國提供可復制的公益范本。
廣州社會組織研究院執行院長胡小軍對本場對話做出總結:愛心券只是載體,各共建單位的最終期待是借助數字關愛模式,聯動本地各類主體,構建一個能自我循環、自我發展、自我迭代的社區生態圈,滿足孤獨癥人士及其家庭的多元需求。
(圓桌對話/左起:胡小軍、劉會峰、袁會瓊、曹帆、劉珊珊、鄒燁)
此次“科技向善——共建數字助力孤獨癥家庭社區支持新生態行業交流會”的順利開展,標志著在科技助力下,在地多元主體連接為一個“有機體”,構建可持續的社區支持新生態,孤獨癥人士的社區融合及家庭支持邁出了新的重要一步。各方將共同努力,為孤獨癥群體創造一個更加美好、包容和有支持的社會環境。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社會組織總會、深圳市基金會發展促進會、深圳市自閉癥研究會,以及深圳多家基金會、愛心商家、康復機構等相關方代表參加了本次行業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