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5日),國家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南方電網寶池儲能站在云南投產,這是我國首個大型鋰鈉混合儲能站。
寶池儲能站位于我國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占地面積有5個足球場大小,裝機容量達到400兆瓦時,每年可調節電量5.8億度,相當于27萬戶居民一年的用電量,其中綠電占比高達98%。
云南是我國新能源高占比的典型地區,目前,新能源裝機已突破6000萬千瓦,在電力系統中的滲透率接近70%。新能源高占比意味著電網波動性更大,更需要儲能的支撐。
南方電網儲能公司寶池儲能站項目部副經理 吳斌:該儲能站服務云南30多個風電和光伏廠站,鋰鈉技術的混合可以更好支撐大量新能源穩定接入電網,包括后續參與電力市場交易,促進新能源的高效利用。
鋰鈉混儲助力
大量新能源穩定消納
此次投產的儲能電站,將鋰電池和鈉電池的儲能優勢“一站整合”,進一步拓展了我國鈉離子電池儲能的應用場景,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鏈加快發展。
目前,我國新型儲能技術加快發展,其中,技術最成熟、成本低廉的鋰離子電池儲能占據主導地位,占比高達97%。然而,隨著對鋰電池需求量的不斷增加,鋰資源將面臨短缺的問題。
全國電力儲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陳滿:我國鋰電池70%的生產材料源自海外,進口依賴度高。而鈉電池的原材料可從鹽礦、海水、鹽湖中提取,一個察爾汗鹽湖的鈉資源就達到全球鋰資源的500倍。
專家表示,除了儲量豐富,鈉資源還有很多優質特性,比如能在溫差45攝氏度的環境變化下穩定運行。在寶池儲能站,就應用了我國研發的全球首款大容量鈉離子電池,最快響應速度是現有鈉離子電池的6倍。性能更優的鈉電池,加上技術成熟的鋰電池,儲能站的調節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南方電網儲能公司儲能科研院研究員 萬民惠:這套構網型鈉電系統可以根據新能源接入的情況靈活調整充放模式,從而平衡新能源的波動性。可以進一步應用在我國西藏、新疆、甘肅、寧夏等新能源高占比地區,助力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的電量穩定送出。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