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深圳市政府宣布,將在今年6月18日正式啟動碳交易(即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
中國碳交易試點正式啟動。
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批準北京、上海、深圳等7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我國要在2013年啟動碳交易試點,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場雛形,“十三五”期間在全國全面開展交易。
另一試點上海市表示,正在進行最后階段的準備工作。
工業企業是強制性碳交易大戶
專家:服務性行業不該納入試點
碳交易的本質是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推動企業節能減排。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下發7省市碳交易試點通知前,國內一些地區已經開始了以自愿減排為主的碳交易試驗,但受限于各地經濟結構模式、計量辦法、交易規則等因素,難以形成一定規模的交易量,難以提高交易效率,也不利于碳交易產品的國際對接,被業內戲稱為“說方言的碳交易”。而此次國家層面的試點,主要是探索建立強制性的碳交易市場、國家層面的統一的碳交易辦法和標準。業內人士稱之為:碳交易在學“普通話”。
假如試點企業獲得的碳排放配額是2萬噸二氧化碳/年,A企業實際排了2.2萬噸/年,則政府就要對其多排的0.2萬噸進行罰款;而B企業一年的碳排放量為1.6萬噸,則其剩余的0.4萬噸配額,可以作為商品在碳交易市場上出售。當然,交易價格一定會比相關罰金要便宜。交易的前提是,試點企業的碳排放量必須經過第三方機構的核查。
據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吳德林介紹,深圳第一批試點對象包括635家工業企業和200多座大型公共建筑。2010年,這635家企業的碳排放總量是3173萬噸,占全市碳排放量的38%。
在目前國內各試點省市公布的碳交易試點名單中,工業企業是重點對象。如湖北省的150余家試點企業,涉及鋼鐵、化工、水泥、電力等行業,碳排放總量約占該省排放總量的35%。
而上海市公布的197家試點企業中,除涵蓋鋼鐵、化工等工業行業外,還納入了酒店、會展中心、火車站、機場、百貨、銀行等服務場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責任教授廖振良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對上海將服務性行業納入試點持保留意見。“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們的第三產業碳排放量并不高、減排空間有限,而我國工業企業的能效非常低,減排潛力非常大,應該是碳交易試點的重點。”
7試點都想“一統江湖”
專家:向證交所學習,能搞好兩個就行
國際上的碳交易市場大都覆蓋本國乃至更大范圍,如澳大利亞是全國企業在一個平臺上進行交易,歐洲全境企業則自成體系。相比之下,中國碳交易的“區域試點”在許多人看來,步伐有點慢。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王名在2011年全國兩會上就呼吁過,限制地方碳交易平臺數量,建立國內統一的碳市場。
各試點省市顯然清楚“從區域到全國”的趨勢,都希望能由自己“一統江湖”。
深圳市表示,要在2015年初步建成區域性碳交易市場,最終成為輻射影響全國的碳交易體系。湖北省聲稱,湖北碳交易中心的遠期定位為國家級碳交易市場,并要打造國際碳金融中心。而早在2008年就已成立的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2012年改制為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以更加“市場化”的形象亮相,以“促進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北京市副市長洪峰也在去年提出,北京將依托北京環境交易所打造國家碳交易中心市場。
廖振良對《中國經濟周刊》評論道:“市場經濟應該是一個統一的、完整的市場,現在各地都在畫地為牢,搞地方保護主義。本來上海做好了,可以輻射到周邊,可是蘇州、杭州也要搞,當地企業就不會到上海來交易。交易所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是要搞市場經濟還是要地區壟斷?這將是從區域到全國最大的阻礙。”他認為,可以參照證券交易市場,在中國能搞好兩個碳交易市場就不錯了,南方一個,北方一個,目前眾多的碳交易所最終都難免被淘汰或合并的命運。
確保配額公平分配的深圳辦法
專家:免費發放或導致未來幾年沒交易
除了深圳,其他各地并沒有給出碳交易“第一單”的具體時間。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賓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上海市的碳排放核查比較順利,但碳交易市場的啟動是一個系統的工作,包括硬件軟件、配套制度等,只能按步驟做好,啟動的具體時間不好說。”
實際操作中,碳交易市場真正開放面臨著重重阻力。
上海丸九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范超毅說,現在碳排放配額的發放是基于企業前幾年碳排放情況的約定,同時輔助“行業基準線”法,但如果企業原來減排工作做得好,碳排放量少,得到的配額就少,這就不公平。
據吳德林介紹,為確保配額分配公平,深圳市的主要措施有三點:第一,市公證處全程參與;第二,專門做了配額分配的電子化系統,既提高效率,又可避免權力尋租行為;第三,企業參與,自己在電子系統上計算預測值,系統自動生成配額,企業認同后簽字。
廖振良說,很多企業并不了解碳交易是怎么回事,他們會認為,碳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負擔,會有抵觸情緒。而且,碳交易的價格本應在市場機制下形成,但試點初期,各地采用的多是免費發放配額的方式。廖振良建議,有價分配配額:“有的地方擬將好幾年的配額一次性免費發放,這樣,未來幾年中,企業在減排方面不作為你也拿它無可奈何。這對碳交易市場是不利的。”他最擔心的是,如果將幾年的配額一次性免費發放,將導致幾年內沒有交易。
盡管歐洲碳交易市場價格一跌再跌,國內試點格局被質疑,但很多企業和碳資產管理從業者還是對國內碳交易試點非常看好。
廖振良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中國的碳交易市場跟國際市場沒什么關聯,我們主要不是基于國際壓力來做這件事,而是基于自己的節能減排壓力,必須這樣做。
賓暉壓根就不同意歐洲碳交易市場“崩潰”一說:“價格并不能反映全部情況,歐洲整個體系與機制的運行還是很流暢的。國內市場需要從業者把我們的體系設計得更好,正面推動市場的發展,在中國,碳交易市場剛起步,已經有很多人從事這個行業,我們很有信心。”
范超毅以前主要從事清潔發展機制(國與國之間的碳交易機制)項目開發,隨著碳交易市場的逐步啟動,他表示,以后可能轉向碳資產的管理綜合服務,比如根據企業的經營策略,幫助它們制定企業碳戰略,管理配額,實現最小成本化的碳減排。他希望低碳政策能夠保持穩定,政府將來不要干預太多,要解決公平問題,讓企業能夠獲利。
賓暉和廖振良都表示:既然是試點,就有正確和錯誤的可能,市場自身有糾偏的功能,即使不能一下子完美,但總要先做起來。
國外碳交易市場的寒流
歐盟:受歐債危機沖擊,工業活動減少,企業購買排放權的需求銳減,碳排放許可價格由2008年的40美元以上/噸跌至4美元以下/噸,市場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澳大利亞:歐盟碳價暴跌,讓將與其碳交易市場進行“綁定”的澳大利亞憂心忡忡。政府被迫大幅削減財政收入預算,反對黨則乘機呼吁廢除碳交易。
美國:加州已于今年啟動碳交易市場。但當地近600家制造商的代表稱,如果州政府不修改碳交易計劃,它們將被迫提高售價、解雇工人或徹底搬離加州。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