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xicheji.com-天天日天天舔,亚洲成年av免费看,99久热这里有精品免费,亚洲经典精品,97无码超碰中文字幕,成人AV中文字幕,亚洲风情在线观看,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油氣
  • 石油
  • 我國煉油能力今年將超6億噸 煉油工業快速發展

我國煉油能力今年將超6億噸 煉油工業快速發展

2013-07-24 09:58:17 新華網

從50年前的0.06億噸,10年前的3億噸,我國年煉油能力將在2013年超過6億噸。“6”時代來臨,一方面凸顯了我國煉油能力進入到一個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外界“煉能過剩”的擔心。

6億噸的狂飆

是什么力量推動了中國煉油工業的快速發展?煉油工業的快速發展是否理性?這成為業內外關心的問題。

無論是民眾環保訴求的持續高漲,還是產能是否過剩的業內激辯,都無法阻擋我國煉油產能6億噸時代的來臨。

2013年7月2日,新出爐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指出,2012年中國煉廠新增煉油能力70萬桶/天,居全球首位。按照1:7.3的比例換算,新增煉油能力3500萬噸/年。

這一數字在年初便得到確認。

今年1月,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在北京漢華國際飯店金色大廳發布了2012年度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報告人錢興坤指出,2012年我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5.75億噸/年,較2011年底增加了3500萬噸/年。

根據報告,2013年我國年煉油能力將新增3950萬噸。這意味著,今年我國煉油能力將超過6億噸!

煉油突進

10年前的2003年,我國年煉油能力不到3億噸,是如今的1/2。

50年前的1963年,我國年煉油能力600多萬噸,是如今的1%。

數十年間,我國煉油能力突飛猛進,煉油規模早早躍居世界第二。同時,隨著多年規模化、一體化和集約化的發展,我國煉油工業的腳步也逐漸從做大走向做強。

目前,中石化、中石油已分別成為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五大煉油公司,旗下的一些煉廠也已躋身世界級規模之列,中石油已形成八大千萬噸級煉油生產基地,中石化也已初步形成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煉廠集群11個千萬噸級煉油生產基地,中海油的煉油能力也接近3000萬噸/年。

隨著一批新建、改擴建煉油工程的建成投產,我國煉廠的平均規模繼續上升,裝置的大型化程度繼續提高。目前國內500萬噸/年以上規模的煉廠已有40余座,合計煉油產能占全國煉油總產能的近40%。值得注意的是,國有大型石油公司在擴大煉油產能,地方煉廠也在不斷改擴建煉油裝置,擴大煉油規模。

這樣的發展在世界煉油格局中顯得頗為“另類”。

事實上,受全球經濟低迷的影響,世界煉油工業面臨產能過剩嚴重、成本居高不下、營利能力下降的困境已經許多年。

2012年,這樣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改觀。世界經濟實際增長低于預期,持續處于低迷狀態,總體對石油的需求出現下降。受此影響,不少地區煉油產能都出現下滑,歐洲煉油產能下降70萬桶/天,加勒比地區下降57萬桶/天。2012年,世界原油加工量34.62億噸,比上年下降了3.1%。

此外,從全球來看,煉油產能繼續從成熟市場轉向其他地區。其中,亞洲增速為最快。而在亞洲,中國成為領跑者。

由于亞洲和中東地區投產的煉油能力大于歐美地區關閉的煉油能力,2012年世界煉油能力較上年增長1.5%。其中,2012年中國煉廠新增產能70萬桶/天,居全球首位;其次是印度,新增產能為30萬桶/天。

需求的降低和煉能的增加使得世界煉油能力利用率繼續下降。2011年世界煉油能力利用率為81.2%,2012年世界煉油能力利用率為77.5%,較2011年下降3.7個百分點,閑置產能幾近1/4。

全球煉油大環境的冷遭遇了中國熱,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思考。煉油工業的快速發展是否理性?煉油產能的擴大和成品油消費量增速的放緩,將有可能使成品油供需差持續擴大,我國是否應合理布局煉油項目,控制投資投產節奏,避免出現因集中時段內投產過分集中和密集而出現中短期能力過剩的現象?會不會出現扎堆建設、重復建設,造成新的布局不合理現象?世界石油消費增速趨緩已經持續多年,為何中國煉油能力依然迅猛增加,是什么力量推動了中國煉油工業的快速發展?

需求增長的要求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與宏觀大環境密切相關。被譽為“黑色黃金”的石油,這種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能源更是與我國經濟發展聯系緊密。對比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經濟與石油產業發展的線路圖可以發現,石油產業發展與GDP緊緊跟隨。

從歷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和GDP增長率來看,2000年后,我國GDP增長率均在8%以上,最高時期2007年時一度達到14.2%。經濟的增長勢必要依賴能源的消耗,這很大程度上拉動了國內石油產品的需求。

東方油氣網分析師程瑞鋒感慨地說:“最初,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是從油源地以點為單位開始的,后來逐步發展成面,漸漸地又形成了石油煉化群。發展的原因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帶動國內成品油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國內的油品需求增長呈現出直線上行的趨勢。

2000年以來,我國的石油消費量直線上升。這其間,帶動我國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是交通運輸業、石化工業、居民和商業以及農業等方面的需求。僅就汽車工業的發展來說,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小虞介紹,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迅猛,汽車產量從2000年的200萬輛增加至2010年的1800萬輛,進入了汽車制造工業大國行列。“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產銷量保持高速增長,年均增速為25%,汽車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23.5%。

在汽車工業和其他行業迅速發展的前提下,我國對石油產品的需求直線上升,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也不斷提高。根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的數據,2000年時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為33.8%,2012年這一數字則變為57.8%。

為了滿足經濟增長的需求,作為國企的三大石油公司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一保供任務。這一階段,我國大規模地新建和擴建煉油裝置。

安迅思息旺能源成品油分析師李莉分析說:“由于2000年至2005年,我國油品短缺的情況時常發生,特別是柴油出現長期供不應求的局面。2006年開始,發改委對海南煉化的審批程序上有所放寬。這一項目的投資建設成為我國大規模改擴建煉油產能的一個開端。整體看來,‘十一五’期間是我國煉能的投資高峰,年均增長率可達到10%以上。”

2006年,中石油大連石化建設成功,年煉油能力達到2000萬噸,成為中石油煉化板塊的一個標志性項目。此后,諸多千萬噸級煉廠接連投產,中石化海南石化、中石化和??松梨诤腺Y的福建聯合煉化公司、中石化青島煉化、中石化與沙特阿美公司合資的中沙石化、中海油惠州煉化……

其實,不僅是三大石油公司,在山東、東北等地區,許多地方、私人企業也看到了成品油需求的旺盛,一些小規模的地方煉廠遍地開花。

“中國經濟的急速發展,對我國石油需求的不斷上升,是我國煉油工業迅猛發展的基本前提。”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朱和說。

搶占市場的結果

從我國油品整體供需來看,需求不斷增強是煉能擴張的一個本質原因;從煉油企業自身看,誰能夠占據到更好的市場位置則是影響公司效益的重要因素。在一個需求旺盛的發展階段,煉油企業自身布局對煉能擴張也產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影響。

一直以來,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作為我國兩大煉化龍頭企業,對于市場有著“約定俗成”的傳統劃分——以長江、秦嶺一線為界,界北為中石油的市場范圍,界南為中石化的市場范圍。

上游資源的豐盈是中石油發展煉化鏈條最大的優勢。而它的油氣資源基本分布在以大慶為首的北方地區,按照依資源地建設煉廠的原則,中石油的煉廠也大多在北方地區,如大慶石化、克拉瑪依石化等。

作為中國最大煉油商的中石化則面臨著不同的問題,由于沒有太多的上游資源,油源大部分靠從國外進口,他們必須考慮原油進口通道和成品油消費市場的問題,率先在廣州、茂名、上海等沿江、沿??拷M市場的地區建設煉廠。這也成為中石化根據自身情況建設煉廠時所要遵循的原則。

但是,這種傳統劃分隨著我國石油需求空間急劇上升、兩大公司搶奪消費市場的白熱化而逐漸模糊起來。其中,作為經濟較為發達、市場需求相對旺盛的華南地區在傳統意義上是中石化的地盤,擁有廣州石化、茂名石化等千萬噸煉油項目,近幾年卻成為中石油、中海油大型煉化項目重點的市場發展對象區域。

2009年,籌備已久的中海油惠州煉油項目在廣東省惠州市正式投產,年加工能力1200萬噸/年。中海石油煉化有限責任公司惠州煉油分公司董事長董孝利說:“其實,一直致力于海上勘探開發的中海油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謀劃下游產業發展。2004年,中海油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獨資煉油項目惠州煉油獲得國家政府部門的批準。此時,中海油煉化公司確定了‘兩洲一灣’的發展戰略。開始中下游產業的整體布局。”

惠州煉油項目開始建設后,2005年中海油成立煉化公司,隨后又將煉化總部從北京遷址到惠州。可見,中海油對于華南地區的重視程度。

“目前,惠州煉化年加工能力1200萬噸,擁有16套主要加工裝置,配套原油、成品油碼頭及公用工程設施,實現了‘差異化、清潔化、信息化和高價值’的建設目標,打造了‘建設高標準、投產高水平、運營高效益’的精品煉廠。2012年,惠州煉化全年加工原油1216萬噸,突破設計加工能力,油品供應到周邊各個省市區。目前,中海油在惠州地區擁有19家企業,煉油化工、戰略儲備、油品銷售、精細化工、LNG發電、結構制造、物流運輸、石化服務等完整的產業鏈,成為廣東省納稅百強企業的第一名。”董孝利說。

據記者了解,三期項目在2020年投產后,惠州煉化將具有4000萬噸煉油、320萬噸乙烯的年規模。按照中海油公司“兩洲一灣”煉化產業戰略規劃,大亞灣基地將被打造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國內最大的煉化一體化基地之一。

與中海油相比,中石油更是將自己的觸角深入到南方各地區。2010年,中石油在廣西投資151億元的欽州石化于2010年9月全面投產。這是中石油在華南地區建立的首個重要據點,打破了中石化在華南地區一枝獨秀的局面。緊接著,中石油與委內瑞拉合資的年加工能力為2000萬的大型煉廠也正在籌備當中。另外,中石化與科威特在湛江的千萬噸煉油項目也已開工建設,華南地區成品油市場進入了群雄爭霸的時代。

不僅僅是華南地區,一直以來西南地區為我國成品油供應的一個短板。由于物流條件不濟,西南地區在其他地區油品供應充足時還時常鬧“油荒”。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據了解,中石油在西南地區的幾個省市正在建幾個千萬噸煉油項目。其中,四川彭州石化通過6年的前期論證、設計、施工有望今年正式開工;重慶煉化作為中石油“十二五”期間的重點項目,將在重慶建設一個千萬噸級的煉油廠,建立21條輸油(氣)管線和一個30萬噸的儲備油庫;云南石化在昆明新建一個千萬噸級煉油項目預計2014年可以投產成功。

與中石油、中海油的新建不同的是,中石化大多是在原有煉廠的基礎上改擴建項目。2012年,茂名石化新增1000萬噸,年加工量擴大到2350萬噸,超過鎮海煉化一躍成為我國最大的煉廠。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石化將繼續在原油煉油項目上擴大規模,加強自身煉化板塊行業老大的地位。

“從近幾年和未來幾年新建、改擴建的煉廠分布來看,幾大石油公司按照沿海、沿江、市場消費地和原油進口通道的原則布局自己的煉化項目。”李莉表示,“在對成品油市場的爭奪中,主營煉廠擴大規模、不斷搶占市場,包括以山東地區為首的地方煉廠也都相繼擴大自己的煉油規模,成品油市場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競爭主體也越來越多元化。”

結構調整的產物

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的煉油廠建設曾一度失控。90年代末,各省、市、自治區在冊的煉油廠達193家,產油區附近布滿眾多的小煉油廠和土煉油爐。中國石化雖以大中型煉油廠為主,但同樣存在著布局分散、規模偏小的問題。

進入新世紀,國家開始對小煉油廠實行關停并轉,煉油廠從原來的193家減少到2001年的82家。兩大石油公司也相繼關停了部分效益低下、能耗大的小煉油廠,如中石化所屬的保定石化廠、江漢油田煉油廠等。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煉油工業布局與油品市場消費的矛盾凸顯。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油品需求增長強勁,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更是油品供應緊張。但是,在廣東等東南沿海省份,茂名石化、廣州石化等煉化公司的加工量捉襟見肘;正在崛起的浙江、江蘇等東部省份,金陵石化、揚子石化等煉化公司的加工量也只是杯水車薪;油品供應充足的東北三省,煉廠布局分散、加工量規模小,同時還面臨著“北油南運”的尷尬,物流和市場環節總是受制于人。

規模小、布局不合理已然成為當時國民經濟發展的掣肘之一。

在此情景下,各大石油公司開始意識到對現有煉廠進行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的必要性。

作為我國第一大煉油商的中石化開始行動起來。

珠江三角洲一帶,2008年,海南煉化800萬噸/年煉油項目建成投產,對中國石化調整煉油能力布局、滿足西南地區及沿海市場需要具有重要意義;廣州石化煉油改擴建工程于2006年完成后,加工能力達到千萬噸級,優化了廣東地區成品油市場的資源配置;2012年,茂名石化煉油能力由1350萬噸/年擴大至2550萬噸/年,可大批量生產目前市場急需的清潔油品,對緩解廣東和西南地區油品供應緊張局面,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長三角流域,鎮海煉化新建的15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建成并順利交付生產,使鎮海煉化原油綜合加工能力增至2000萬噸/年,在國內同行中穩居第一位;金陵石化、揚子石化、高橋石化、上海石化四個千萬噸煉油基地各放異彩,輝映長三角。

環渤海灣地區,青島千萬噸大煉油項目2008年正式投產,原油加工能力可達1000萬噸/年;天津石化千萬噸煉油項目蓄勢待發,項目建成后,煉油綜合加工能力將達到1250萬噸/年,每年可生產高質量、高規格、寬覆蓋面的石油石化產品1200萬噸;齊魯石化“老當益壯”,千萬噸級煉油能力助推環渤海灣發展。

中石油的煉廠由于大多靠近原料產地,對于如何將成品油運輸到消費市場是他們調整的一個大方向。

對于東北老工業區的煉廠,由于當地消費能力有限,不能消化如此大量的成品油,只能將煉成的油品通過成品油管線或者公路交通設施將油品運往山東、安徽等相對南方的地區。但是,由于近幾年山東、安微等地也陸續建立起自己的煉廠,中石油東北的幾個煉廠將面臨油品消化的壓力,結構轉型成為他們必走之路。

例如,在基礎燃料油消化不暢的情況下,中石油撫順石化依然將煉油規模擴大到1000萬噸,但是產品的重點由原來生產汽柴油轉變為以乙烯為核心的下游化工產品。這一方面減輕了成品油輸出的壓力,一方面提高了企業的效益——化工產品的發展使企業的營利能力增強不少。

除此之外,“十二五”期間,中石油將立足海上、中哈、中俄和中緬原油管道四大戰略通道,加快華南、西南、西北三大地區大型煉化項目的布局。據悉,中石油所屬的揭陽石化、云南石化、重慶石化等大型煉化工廠都在建設過程中。未來幾年,“南油北運”的局面將有所改變,各地區特別是消費市場的多元化競爭將逐步加強。

中石油集團公司規劃院的一位領導對本刊記者坦露:“我國煉油工業的結構調整正在逐步的進行當中,為了使煉油布局進一步適應資源供應格局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我們將按照優化布局、集中發展的原則,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大型煉油基地建設,大力優化煉油產業布局。這是中國煉油工業由大走強的前提之一。”

規模效益的促進

煉油工業是規模經濟比較顯著的行業,煉油裝置規模對提高煉油工業競爭力有直接影響。當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定會為如何提高裝置規模、如何提升裝置間的集約化而努力,這樣才能提高效益。

多年來,我國國有石化企業堅持以內涵發展為主,充分依托現有生產裝置,依靠自有技術,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煉油裝置向大型化發展。

以中石化為例。1988年,中石化總公司加工規模400萬噸/年以上的大型煉油廠只有9個。到2012年底,中石化煉油能力在1000萬噸/年以上的企業共有11家。它旗下的鎮海煉化,是規?;l展最好的煉廠之一,被譽為“最賺錢的煉廠”。從250萬噸/年的規模到2300萬/年,它一步步擴能,躋身于世界上2000萬噸級規模煉廠。

1975年,浙江省建起了浙江煉油廠,即鎮海煉化的前身。當年,浙江省為解決燃料油和化肥短缺的問題,決定在鎮海的灘涂棉地上先后建設了250萬噸/年煉油和30萬噸/年合成氨、52萬噸/年尿素工程。經過短短十年的艱苦創業,一個初具規模的石油化工聯合企業初步建成。

1988年,隨著改革開放的強勁春風,浙江人用自己獨有的市場意識,看到了“利用兩種資源,開辟兩個市場”的經營商機,即開煉“高價油”當起“賣油郎”;開拓“來料加工業務”賺老外的錢;市場“加工外來油”,走出了一條資源配置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外向型經營之路。正是這樣的經營之路,給鎮海煉化帶來了不少商機,使其原油加工能力達到了550萬噸/年,促進了企業的大發展。

1994年,鎮海煉化在香港上市,企業完成了股份制改制,籌集資金超過15億元,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以此為新起點,鎮海煉化按照“消除瓶頸,內涵為主”的發展思路,先后建成煉油700萬噸/年改造工程、擴建800萬噸/年煉油工程,在國內率先跨入千萬噸級煉廠行列,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煉油企業。

2000年,鎮海煉化原油綜合加工能力實現了由1200萬噸/年向1850萬噸/年的跨越,并向下游化工方向延伸,精簡管理層次,提高管理效率。

2010年4月20日,100萬噸/年乙烯工程建成投產,標志著鎮海煉化正朝著世界級、高科技、一體化的石油化工基地邁進。同年,原油加工量突破2000萬噸。“煉廠與其他企業有所不同,有規模才會有效益。鎮海煉化一步一步走來,在近40年的時間里,規模擴大了近10倍,效益也翻了好幾番。規模化、集約化是鎮海煉化能夠發展到今天的一個重要舉措。”鎮海煉化總經理江正洪說。

正是以上諸多因素的促進,我國的煉油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從依靠進口到自給自足,從跨越式發展到不斷擴張。從整體來看,煉廠規模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速度的累加,在需求持續旺盛的今天,6億噸規模的煉油工業已經形成。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煉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