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3年,頁巖氣就使北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以較保守估計,歐洲約擁有頁巖氣技術可采資源量2.3萬億立方英尺
近兩年,“頁巖革命”一直是熱門的話題。一部分人認為,頁巖油氣是未來最具潛力的能源;另一部分人認為,水力壓裂技術將給環境帶來滅頂之災。
僅3年時間,頁巖氣就使北美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氣價陡然下降、煤炭不再是主要的發電能源、制造業由于低廉的能源成本煥發勃勃生機、大量天然氣使北美可能在5~6年內成為燃料凈出口國。
對歐洲的影響
有人幻想,當北美的頁巖氣大量出口時,歐洲必將因此獲得大量廉價的液化天然氣(LNG)。但實際上,頁巖氣對歐洲的影響遠不止于此。若歐洲擁有大量天然氣資源,煤炭的發電占比將逐漸減少。之前,由于燃煤發電有價格優勢,歐洲的公共事業公司大量購買和修建燃煤電廠,發電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嚴重阻礙了歐洲實現環境保護目標。
上世紀90年代,非常規油氣改變了美國的能源格局。截至2010年,美國頁巖氣產量激增至100億立方英尺/日。2040年前,美國的頁巖氣產量將有潛力達到400億立方英尺/日。
以較保守估計,歐洲約擁有技術可采頁巖氣2.3萬億立方英尺。盡管資源潛力比美國小,但開采這些資源給歐洲的就業和制造業帶來的影響卻是舉足輕重的。
首先,美國經驗可借鑒。頁巖氣的大量開采使氣價下降。制造業由于生產成本的相應下降,表現出更強競爭力。
其次,國際石油與天然氣生產者協會估計,歐洲的頁巖氣產業能創造至少100萬個工作崗位,且這些工作崗位所在地均是受經濟不景氣影響較嚴重的地區。
再次,由于嚴重依賴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歐洲必須注意隨之產生的地緣政治問題。以美國為例,“頁巖革命”之后,美國已減少從中東地區進口石油,從而使其從嚴重依賴能源交易的雙邊政治關系中解脫出來。
此外,頁巖氣還能幫助歐洲擺脫能源短缺帶來的諸多不利影響。在關于歐洲是否應大力發展頁巖產業的討論中,英國教會曾告誡反對者放下狹隘的眼光和思路,利用頁巖產業緩解歐洲能源窘境。
面臨的問題
環境保護者對頁巖產業的發展持肯定意見,比來自媒體鋪天蓋地的吹捧更有信服力。當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占更大比例時,歐洲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明顯下降。倘若限制天然氣的生產和消費,歐洲將重回“煤炭時代”,給歐盟實現環保目標增加困難。
雖然開發頁巖氣好處多多,但擺在歐洲面前的問題也不少。一些是政治問題,一些是與歐洲能源業相關的架構和運營問題,還有一些是地質問題。政治因素和綠色環保主義者的阻礙是開采頁巖氣的最大“對手”。
關于使用水力壓裂技術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的爭論占據了討論的大部分,人們并未更多關注頁巖氣對經濟將產生何種影響。對此,政府極力糾正人們的觀念,試圖引導群眾從更有現實意義的角度看待頁巖氣。
但實際情況卻更復雜。頁巖氣在荷蘭遭到強烈的公眾抗議,因為居民的房屋如果位于頁巖作業區上方將嚴重貶值。而德國的綠色環保主義者不斷對政府施壓,導致政府對開采頁巖氣猶豫不決。法國則禁止使用水力壓裂法。同時,歐洲工業對頁巖氣的總體反應也是不溫不火或模糊不清。
“頁巖之路”如何走
可以說,頁巖氣在歐洲仍處于沉睡狀態。但不時有好消息傳來,讓人們在停滯不前的現狀中看到希望。
英國政府已啟動開發頁巖氣的許可證審批工作,且給予地方政府相應的稅收激勵,以加速審批進程。另一個正面信號來自烏克蘭,去年11月,雪佛龍與烏克蘭簽署合作協議,開發頁巖資源。
面對頁巖氣提供的多重好處——將歐洲從煤炭消費中解放出來、降低能源價格、緩解能源困局、刺激就業、創造投資機會等,歐盟應抓住機會,領導歐洲開創頁巖新格局。待美國天然氣能低價出口后,歐洲將徹底喪失發展頁巖資源的動力,那時,其將繼續受外界的能源牽制。
為防微杜漸,歐洲可從幾方面著手:首先,政府應使民眾了解頁巖氣對歐洲的重要意義,“頁巖之路”是一條綠色之路,能改善歐洲的環境現狀。其次,政府應積極回應民眾對水力壓裂技術的擔憂。尤其是企業,更應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解決開采過程中對當地產生的影響,并幫助人們認識到開采頁巖氣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再次,歐洲應馬上解禁頁巖氣開采。尤其是西歐國家應跟隨英國的腳步,從政策上予以支持。這是唯一能盡快將頁巖氣從“口頭爭論”轉化為“實際產物”的方法。最后,能源公司、公共事業公司、能源密集型企業和衍生物貿易商都應認識到,未來5年,頁巖氣會導致市場發生強烈震蕩,如何管理和平衡即將到來的風險,將決定歐洲“頁巖之路”能否長遠、穩定地走下去。
在實際行動前,頁巖繁榮能否惠及歐洲還不得而知。若想找出答案,歐洲各國須盡快行動。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