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風能、太陽能等不同的是,地熱能的利用過程幾乎不會出現廢棄,是非常具有潛力的一種可再生能源。
終于盼到“第二個春天”來臨的中國地熱,近來不斷獲得來自國家政策層面的利好。
近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與國土資源部辦公廳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編制本省(區、市)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并于今年12月底前上報。
與風能、太陽能等不同的是,地熱能的利用過程幾乎不會出現廢棄,是非常具有潛力的一種可再生能源。但在過去幾年風電、光伏大肆拓展之際,卻很少看到地熱能的身影。
這份制定中的新規劃,能否讓中國地熱能煥發全新的生機?
重視升級
上一份令地熱界感到興奮不已的文件,是2013年年初印發的《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僅僅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國家能源局與國土資源部再次發出編制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的通知,間隔之短令人吃驚。
對此,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李克文對記者指出,這與《意見》一脈相承,是其具體的落實和延續。
“決策層已經意識到地熱能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沒有將地熱能提到過這種高度。”西藏地熱(發電)工程研究中心秘書長吳方之對記者表示。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也向記者指出,當前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地熱能的決心非常堅定,產業規劃的制定和完善在行業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這種空前的重視程度,一方面源自大氣環境的迅速惡化,另一方面也與地熱界近年來的積極努力密不可分。
長期以來,地熱能一直被外界認為只能作為供暖或溫泉洗浴使用,而忽視了地熱發電的巨大潛力。
早在1976年,國內第一臺兆瓦級地熱發電機組已在西藏羊八井成功發電。可是,在之后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羊八井卻是中國唯一的地熱發電站。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暘曾對記者說:“中國地熱界中唯一能"拿出手"的項目也只有西藏羊八井電廠。”
不過,2011年江西華電在西藏上馬羊易地熱發電項目,打破了中國地熱發電塵封已久的尷尬局面。一時間中國地熱界歡欣雀躍,也讓決策層看到了地熱發電的巨大潛力。
“羊易電站目前試發電已經成功,加上近年來地熱發電實驗項目的不斷增多,之前出臺的《意見》規劃已有些跟不上實際發展,這也是此次重新制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吳方之說。
發電應給予更多重視
目前,作為排頭兵的《意見》已經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資源探索、模式研討、發展規劃等工作正在有序開展,而編制有針對性的開發規劃則更有助于行業的穩健與科學發展。
通知中指出,我國近期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要以淺層地溫能供暖(制冷),中深層地熱能供暖及綜合利用為主,遠期發展中溫地熱發電和干熱巖發電。
“這一規劃的先后步驟應該是合理的。不僅符合中國地熱的發展規律,也與世界先進國的地熱發展史相吻合。”李克文說。
不過他強調,這并不意味著近期中低溫地熱發電就沒有用武之處。
吳方之也指出,地熱發電應該受到更大的關注與支持,否則“十二五”的相關規劃將很難實現。
《意見》中已指出,到2015年全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計劃達到10萬千瓦,全國地熱供暖面積達到5億平方米,地熱能年利用量達到2000萬噸標準煤。
可是,從目前的發展狀況看,實現1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目標非常困難。截至2012年,由于設備老化等原因導致地熱發電裝機總容量已降低至2.4萬千瓦。
此外,我國地熱資源儲量豐富,但各地地質構造差異較大,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有所不同,深層次開發利用的難度較大,因此開發效果和經濟價值短期內很難顯現出來。
周修杰指出,地方政府在規劃開發時遵循“先易后難”、“分層開發”的原則,以期能夠避免盲目開發、過度投資影響行業正常發展。
國家應承擔勘探風險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資源勘探被“卡”、政府對地熱發電支持力度不夠以及技術人才缺乏等是阻礙中國地熱能發展的最主要問題。同時,要推動中國地熱能的發展,必須重視并積極引入民間資本。
與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同的是,地熱能在勘探開發階段存在著極大的風險。吳方之說:“如果完全由抗風險能力差的民資企業承擔地熱勘探的風險,將削弱民資進入的積極性,顯然不利于地熱能產業的發展。”
他建議,國家應當加大勘探和科研力度,相關部門應主動承擔勘探的風險。
記者了解到,以國家為主體先進行地熱資源勘探開發再吸引民資投資,是其他國家推動地熱能的一種成熟商業模式。我國過去地熱的地質勘探工作均由國家完成,但現在卻已經停止。
“可以將地熱列入資源范疇以繳納資源稅,這樣可為國家勘探積累部分費用。”吳方之建議。
周修杰也指出,未來的新地熱規劃應全面出臺產業、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并落實,企業、科研機構、投資者應當協同努力、共同幫扶地熱發電項目。同時,龍頭企業、重點項目的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不容忽視,示范工程應逐漸開展。
而地熱界目前最關注的西藏羊易電站盡管在2011年已經啟動,但是在建設過程中并不順暢,遇到資金、勘探等多方面的問題。
“羊易電站必須成功,一旦失敗,中國地熱能可能就將就此沉寂,希望國家加大對這種重點項目的扶持。”吳方之說。
此外,在人才培養方面,吳方之感慨道:“我算是第一代研究地熱的,現在國內第二代、第三代研究的人員都比較少,也很難獲得國家的研究項目,導致經費和人才都很缺乏,這非常不利于中國地熱能的發展。”
“資源勘探的困難、政府支持力度不夠以及技術人才缺乏等這些問題,我認為隨著新規劃出臺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但是,人才的問題并非一日之功。”李克文說。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