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至綿陽的高速公路兩側林立的廣告牌中,一塊“綠色動力 造福人類”的藍底白字招牌引人矚目。
這塊招牌之所以引人矚目,除了“主人”是地震受災最為嚴重的央企——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汽”)之外,還有東汽創造的我國新能源設備行業的“東汽奇跡”。
“沒有金鋼鉆也敢攬瓷器活”
3月1日18:48分,東汽重型二分廠動平衡試驗臺前,一群人神情專注地凝視著顯示器,“0轉,加速,再加速,1800轉!成功!”我國第一根百萬千瓦等級核電半轉速機組低壓轉子在試驗臺上旋轉起來。重型二分廠副廠長徐榮冬像個孩子似地歡呼雀躍,重型二分廠廠長劉志、阿爾斯通技術監造,中廣核業主代表……三方人員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轉子在振動許可的條件下,直接升到了1800轉,這表明轉子的不平衡量很小,加工、裝備質量非常優良。阿爾斯通監造激動地沖著在場的東汽人員豎起了大拇指:很好的團隊,工作非常到位!
3月3日,在運轉48小時后,經檢測,轉子各項數據完全符合阿爾斯通公司對產品的高精度要求。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終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徐榮冬興奮地向記者闡述這根核電低壓轉子的意義,“這一核電設備的心臟部件將用于廣東嶺澳二期核電站4號機組,這是國內首根自主制造并由生產廠家進行動平衡試驗的核電低壓轉子,標志著東汽為推進我國核電機組國產化進程、打破大型核電機組關鍵部件制造瓶頸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轉子是汽輪機的“心臟”。與常規火電機組汽輪機轉子相比,核電機組轉子具有個頭大、重量重、精度要求更高、無修配總裝、過程控制更加嚴格等特點。核電低壓轉子重達180噸(普通轉子僅為80噸)、旋轉直徑5.6米、長度8.6米,如此龐大的轉子,不僅難以裝夾找正,加工時還容易產生變形等諸多不良反應,在裝配時也很難像常規火電機組一樣,僅憑人力實現。諸多難題,讓國內核電設備制造廠家望而卻步,因此,我國核電低壓轉子一直依賴進口。
從2002年起,在成功進行了汽缸、輔機部套、凝汽器、油箱等一系列核電機組部件及大型主機部件自主制造之后,2007年,東汽加快了核電機組核心部件——核電低壓轉子國產化的進程。
“核電低壓轉子的制造要突破五個難關。”劉志介紹,“核電轉子末級葉片制造、輪槽銑加工、車削技術、葉片裝配,還有動平衡實驗。如何利用現有設備攻克這些制造瓶頸,是東汽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
“沒有金鋼鉆,我們也攬下了瓷器活。”重型二分廠技術科副科長桂啟志笑著說,“兩年來,在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東汽結合現有設備和工藝經驗,開展技術攻關,打破傳統,不斷摸索和總結,攻克了加工工藝、工裝設計、設備、刀具等一系列難關。”
不僅如此,企業還在生產工藝流程上下足功夫。由東汽自主設計制造出核電專用輪槽銑機床,節約資金3500多萬元。僅自主設計的盤銑刀粗開槽一項工步,就將銑削時間從過去3個小時縮短為10分鐘,刀具成本降低了九成。
同時,東汽還運用成熟的大型葉片加工技術,生產出核電低壓轉子專用的57英寸葉片,并在原有動平衡試驗臺上進行了拖動系統、頂軸裝置、平車系統、油系統等系列改進和優化,節約資金上億元,最終實現了葉片加工、轉子加工和總裝的完全國產化,結束了核電低壓轉子多年來一直依賴進口的歷史。
分包商向主包商華麗轉身
東汽與核電結緣有些偶然。上世紀90年代末期,時任東汽廠長的張繩銓在北京出差時,偶然得知法國阿爾斯通公司正在中國尋找大亞灣核電項目分包商的消息,他不請自到,毅然闖入會場毛遂自薦,也由此拉開了東汽進軍核電產業的帷幕。
近年來,東汽作為分包商與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合作,成功生產制造了2臺全轉速90萬千瓦核電機組,躋身核電俱樂部,并在此后憑借在嶺澳一期中的優異表現,最終在嶺澳二期項目中實現了從分包商到主包商的華麗轉身。
在東汽核電項目處副處長李國強的電腦上,記者看到了這樣一組數據:2009年,共生產核電機組低壓模塊3個,高中壓模塊1個,實現新增訂貨40億元,裝機容量100萬千瓦;2010年,預期產出低壓模塊10個,高中壓模塊3個,實現新增訂貨45億元,裝機容量400萬千瓦。截至2009年底,東汽在手核電汽輪機訂單達到22臺套,超過中國百萬千瓦核電機組的40%。
“現在正是核電發展的大好時機。”李國強表示,目前紅沿河1號、2號機組,寧德1號、福清1號100萬千瓦等級二代加機組正在緊張的生產中,都將于今年交貨。與此同時,歐洲三代(EPR)臺山項目一期1、2號機組的合同簽訂讓東汽成為了國內首個拿到歐洲三代機組項目的制造廠家。
在此過程中,東汽始終堅持“硬實力”與“軟實力”同時并舉。一方面,通過災后新基地的建設,核電專用加工設備的能力和配套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和加強,將在原有一條核電轉子生產線的基礎上形成兩條生產線,具備100萬~175萬千瓦的核電機組批量化生產能力。另一方面,東汽也逐漸將核文化理念滲透到每個職工心中,提出“核電無小事”,在質量上要求每個員工必須做到四個凡事:“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負責、凡事有人監督、凡事有據可查”,做到嚴格、嚴密、精細、高度可靠,追求“第一次就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的目標。核文化多年的滲透和貫徹,使東汽在核電項目管理、質保體系、工程設計等方面擁有了一支優秀的團隊。
全力拓展AP1000市場
眾所周知,目前國內運營和建設的主導產品為百萬千瓦等級核電機組,主要包括二代加(CPR1000或M310)、AP1000、EPR和VVER等四種技術。按照截至2009年12月底國內已經完成授標的情況統計,東汽的市場份額有喜有憂。
“概括起來講,下一步市場策略將是保持二代加優勢,全力以赴拓展AP1000份額,鞏固EPR地位,自主研發CAP1400。”李國強說。為此,東汽在核電領域堅持實施“增強核電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產品系列,提高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戰略思想。
在產品開發處核電室主任李熇的辦公桌上,一份“CAP1400”的研發計劃放在醒目的位置。“2009年方案設計已完成,預計明年能夠完成通流部件設計,我們正在努力構建并完善核電汽輪機自主研發平臺,自主開發CAP1400核電汽輪機主機及輔機產品,完成示范項目的工程設計,掌握AP1000核電機組的核心研制技術。” 李熇如是介紹 。
李國強透露,“十二五”期間,東汽還將積極參與各大核電集團的海外核電項目,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取得1~2個海外常規島項目汽輪機部套的制造和供貨。積極開展與國外公司合作,通過分包制造等方式參與核電項目的制造和供貨。
駛入新能源發展快車道
過去的一年多時間,四川德陽八角井鎮的東汽新基地拔地而起,新東汽不僅僅是簡單的恢復重建,更是東汽在重建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清潔能源并舉,用綠色、節能、科學發展的思路加速企業發展的美好愿景。
東汽黨委書記何顯富充滿信心地說:“東汽正在進一步加大多電并舉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超前適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加快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新能源建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2004年11月,東汽引進德國REpower 公司具有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成套技術,經過消化、吸收和技術交流,現已具備從風場設計到最終售后服務的全套技術能力,整機國產化率已超過85%;截至2009年底,東汽風電累計完成機組安裝2500多臺,風電機組平均利用率達到97.6%。東汽風電已占有國內市場份額30%以上。為了適應市場需求,東汽還將形成多種功率的系列風電產品研發。風電成為東汽最大的產業,扛起了東汽可持續發展的大旗。
2009年初,東汽成立核控制棒驅動裝置事業部,開始向核島產業進軍。
在常規火電份額逐年下降的情況下、東汽在保持燃氣輪機聯合循環、核電、風電產品領先水平外,還將利用現有1500噸多晶硅生產線和光伏技術,向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建設進軍,同時推進將風能及太陽能儲存起來的燃料電池、污水處理膜、海水淡化膜等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
……
“2010年是東汽災后重建的決勝之年,我們將結合產業和行業的特點,結合‘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做好新能源產品,做好傳統產品優化,不斷發現新產品和新產業的發展機會,爭取全年完成產值超過200億元,將新東汽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電力裝備企業,為國民經濟、為中國工業發展作出央企應有的貢獻。”東汽總經理張志英表示。
“概括起來講,下一步市場策略將是保持二代加優勢,全力以赴拓展AP1000份額,鞏固EPR地位,自主研發CAP1400。”李國強說。為此,東汽在核電領域堅持實施“增強核電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產品系列,提高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戰略思想。
在產品開發處核電室主任李熇的辦公桌上,一份“CAP1400”的研發計劃放在醒目的位置。“2009年方案設計已完成,預計明年能夠完成通流部件設計,我們正在努力構建并完善核電汽輪機自主研發平臺,自主開發CAP1400核電汽輪機主機及輔機產品,完成示范項目的工程設計,掌握AP1000核電機組的核心研制技術。” 李熇如是介紹 。
李國強透露,“十二五”期間,東汽還將積極參與各大核電集團的海外核電項目,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取得1~2個海外常規島項目汽輪機部套的制造和供貨。積極開展與國外公司合作,通過分包制造等方式參與核電項目的制造和供貨。
駛入新能源發展快車道
過去的一年多時間,四川德陽八角井鎮的東汽新基地拔地而起,新東汽不僅僅是簡單的恢復重建,更是東汽在重建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清潔能源并舉,用綠色、節能、科學發展的思路加速企業發展的美好愿景。
東汽黨委書記何顯富充滿信心地說:“東汽正在進一步加大多電并舉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超前適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加快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新能源建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2004年11月,東汽引進德國REpower 公司具有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成套技術,經過消化、吸收和技術交流,現已具備從風場設計到最終售后服務的全套技術能力,整機國產化率已超過85%;截至2009年底,東汽風電累計完成機組安裝2500多臺,風電機組平均利用率達到97.6%。東汽風電已占有國內市場份額30%以上。為了適應市場需求,東汽還將形成多種功率的系列風電產品研發。風電成為東汽最大的產業,扛起了東汽可持續發展的大旗。
2009年初,東汽成立核控制棒驅動裝置事業部,開始向核島產業進軍。
在常規火電份額逐年下降的情況下、東汽在保持燃氣輪機聯合循環、核電、風電產品領先水平外,還將利用現有1500噸多晶硅生產線和光伏技術,向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建設進軍,同時推進將風能及太陽能儲存起來的燃料電池、污水處理膜、海水淡化膜等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
……
“2010年是東汽災后重建的決勝之年,我們將結合產業和行業的特點,結合‘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做好新能源產品,做好傳統產品優化,不斷發現新產品和新產業的發展機會,爭取全年完成產值超過200億元,將新東汽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電力裝備企業,為國民經濟、為中國工業發展作出央企應有的貢獻。”東汽總經理張志英表示。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