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遼寧阜新的這起礦難能在輿論場里停留多久,但它確實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11月26日凌晨,遼寧阜新礦業集團恒大煤礦發生煤塵燃燒事故,已造成26人死亡、52人受傷。
從2005年那起造成214人死亡的孫家灣礦難起,遼寧阜新每年都會發生一起甚至多起礦難。阜新是遼寧的大煤倉,在那里“不要帶血的GDP”似乎很難。客觀說,短期內完全杜絕礦難不太現實。但是,如果一個地方每年都會發生一起甚至多起礦難,這不是可以用“不可避免的偶然”就能解釋的。
11月26日發生的遼寧阜新礦難,初步勘察原因是煤塵燃燒。我國煤礦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重特大煤塵爆炸事故和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所以今年8月,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就下發通知,要求煤礦安全監管部門、煤炭行業管理部門“重視煤塵防治工作,落實企業煤塵防治主體責任,加強煤塵防治監管監察”。阜新礦業集團恒大煤礦當時有沒有按照國家安監總局的通知,對煤塵防治工作自查整改,阜新相關的煤礦監管部門有沒有按照通知要求嚴密監管,這些都不得而知。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國有煤礦的生產安全系數要遠遠高于私人小煤礦,國有煤礦應該舍得在安全生產方面投入成本。但這樣的樸素認知也經常被現實顛覆,遼寧阜新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遼寧省屬重點國有煤炭企業,而恒大煤業公司自1987年10月24日投入生產,2009年生產核定能力為150萬噸/年,“四證一照”齊全有效。不過,這樣的“正規煤礦軍”在去年也被安監總局“點名”,被列入“2013年度被取消等級的原國家級和一級安全質量標準化煤礦名單”。既然已經有所警示,阜新煤礦為何沒有堵住安全生產的漏洞,依舊帶病生產,直至今天的悲劇發生?
報道稱,礦難發生后,恒大煤業公司所屬各礦井已經全部停產整頓,“進行安全隱患大排查”。整頓和排查,這樣的字眼公眾并不陌生。每一起礦難發生后,整頓和排查都成了必選項,這其中也不乏“深刻反省”“嚴肅承諾”等表態,但這些落于紙墨通知上的字樣,如何能真正提升安全生產的保障以及嚴密監管的水平,仍是問題。
煤礦事故并非中國獨有,但在有些國家卻可以做到“難不死人”,比如澳大利亞十年前就達到了零死亡,根本原因在于平時對安全生產責任的真正重視。如果我們總在“安全生產”和“追求效益”之間猶疑不定,如果“帶血的GDP”還可以繼續蠱惑人心,那么我們在價值排序上首先就犧牲了人的安全,監管的漏洞、紙上談兵的安全責任、頻頻發生的礦難,也就不再那么“意外”。
遼寧阜新礦難再次敲響了安全生產警鐘。不知道這樣的警鐘鳴響多少次,才能真正終結“帶血的GDP”。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