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概念的“走紅”,引起了業內外對能源發展方向的關注,盡管現在對于這一概念的定義并不統一,但有共識地認為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與提高能源效率將是能源互聯網的內涵,發展分布式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環境治理推動分布式能源快速發展
中國城市燃氣協會分布式能源專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建和在建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裝機容量已達380萬千瓦。我國電力行業的天然氣需求已從2010年的100億立方米增長到了2014年的250億立方米,增幅超過150%。
“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發展的環境越來越好,實際上與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環境治理有很大關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徐曉東表示,控煤給天然氣發展帶來了機遇,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分布式天然氣是一種非常好的能源利用模式,所以市場有很多新公司、新模式、新技術在不斷涌現。
華電電力科學院副院長范煒表示,相比其他能源利用方式,分布式天然氣具有明顯的優勢,比如發電時產生的余熱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綜合效率高;送電距離短,線損消耗少;同時可以對電力和天然氣進行雙重調峰;提高電網安全性,可作為應急電源使用,保障安全供應等。
雖然天然氣分布式獲得快速發展,但我國天然氣發電只占電力總裝機的4.09%,總發電量的2.13%,比例仍較低。范煒認為,影響其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上游的氣價和下游的電價,他們之間的關系呈正相關,未來隨著電價氣價逐步市場化,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的發展也存在各種不確定性。“現在很多地區的天然氣電價偏低,使項目的經濟性偏差。只有真正實現直供電,不足電量由電網補充,分布式能源才能有所發展。”華電分布式能源工程技術公司副總經理李和平表示,從長遠來看,分布式能源產業的發展不能總靠國家的補貼和扶持,要建立氣電、氣熱聯動機制,使市場起到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對于未來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系統在我國的發展區域,范煒認為,要在燃氣有保障的能源負荷中心建立區域分布式能源系統,因地制宜發展樓宇分布式能源系統,同時創新發展多能互補利用的分布式能源系統,預計華北、華東、華南等經濟相對較發達地區對電價、熱價承受能力較強,將成為分布式能源系統發展的重點區域。
分布式能源打捆利用可實現優勢互補
“天然氣在分布式能源中將起到支撐作用,從而帶動更多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徐曉東表示,可再生能源往往具有波動性、不可控性,將可控的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結合在一起的話,很多問題就可以解決。
氣源短缺是否會影響天然氣分布式的大發展,徐曉東認為,氣源的來源是多樣的,比如沼氣、生物天然氣、煤層氣等都可利用。
“能源互聯網的最大特點就是要實現能量、信息在各區域內的流動,分布式能源系統多樣化的能源輸出將起到一個基礎性的作用。”范煒說,未來城市的天然氣管網、熱力管網、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系統都將與可再生能源進行有效結合,真正實現智慧城市、智慧能源。
“分布式能源作為新型能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能源技術革命的重要方面,在國家的‘十三五’能源科技規劃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子領域。”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究員隋軍表示。
中航工業燃機產業部副部長金中平介紹說,從他們在江蘇泰州的分布式能源示范項目的經驗來看,通過冷熱電三聯供,使綜合能源效率接近80%,而單純發電的能源效率還不到40%,因此分布式能源的發展前景可期。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