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發一度電大約需要300-400克煤炭,排放870克左右二氧化碳。即使采用像太陽能這樣的清潔能源,每度電也將排放13-19克二氧化碳,這些都是產生溫室效應的來源。在人類不斷尋找新型清潔能源的同時,另一個高效清潔的能源卻一直被忽視,那就是被稱為“負瓦特”(Negawatt)的“第五大能源”,在保持經濟發展增速的前提下,通過節電手段節省的用電量相當于少建造幾十座發電廠。其中對用電方(需求側)進行管理的自動需求側響應技術(ADR,Automated Demand Response)則堪稱“負瓦特”的制造工廠。
“負瓦特”這一概念早在1989年由洛基山環境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環境學家和能效專家洛溫斯(Amory Lovins)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在自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采取節能措施而節約下的一瓦電力可以另作他用,這是最為廉價、清潔的能源方案。
聯合國2010年《可持續發展能源前景》報告指出,節能增效比減排溫室氣體最低廉方案的成本還要低2/3。這使得“負瓦特”的概念成為現今制定全球能源計劃和政策的核心。
負瓦特的技術支撐
作為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來源之一,電力的生產與供應,尤其是火電一直是空氣污染治理的重點。通常而言,用電量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這也意味著經濟發展勢必有空氣污染相伴隨。但是據《經濟學人》雜志報道,2014年工業化國家的用電量比2013年減少0.9%,甚至比2007年的用電量還微有下降,但是經濟卻增長了6.3%。
這一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對電力需求側的管理,一方面政府通過價格來引導用戶用電,另一方面則大力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比如在建筑物中采用更為先進的制冷/制熱系統,普及LED燈等等,但是單純的價格控制和產品技術的創新還不足以達到高效用電的目標。
以往由于用戶端分布廣泛且用電不均,隨機性強,管理難度大,造成供電量與用電量常常不匹配,用電高峰集中時電力供應嚴重不足,而低谷時卻浪費嚴重。隨著物聯與互聯技術的成熟,人們發現終端用戶的行為在智能網絡的管理下可以變得規范有序,一旦優化,甚至可以創造出比產品節能更多的“負瓦特”。
2001年,美國電力科學研究院(EPRI)提出智能電網項目研究,借助于物聯與互聯技術,架設一張從能源開發到終端用戶管理的數字化信息網絡。有了這張智能網絡,人們能夠實現供電側與需求側的電力協同,實現電網與用戶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的實時互動,并且通過智能化的互動管理,調動用戶參與優化需求側的電力使用,平滑波峰與峰谷的電力需求,減少不必要的電廠建設。這一技術稱為自動需求側響應技術。
據中國電力科學院預測,一旦大規模應用ADR技術,中國可以顯著減少供電不足情況的發生,并每年節省1%-1.2%的用電量,到2020年之前能夠節省相當于40座100萬千瓦電廠的發電量,相當于一年減少1.3億噸標準煤消耗(一座100萬千瓦電廠基本相當于一個大型核反應堆)。“負瓦特”實際創造出眾多的“虛擬電廠”,在應對環境污染、節能減排上有著巨大的前景。
為此,繼2006年歐盟推出《歐盟智能電網技術框架》,2009年,美國奧巴馬政府將智能電網提高至國家戰略層面之后,中國也于2009年提出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并且于2011年在天津泰達工業園區展開電力需求側管理項目試點工作,在泰達項目取得成功后,又逐漸在北京、蘇州、唐山、佛山市開展電力需求側管理城市綜合試點,在上海市開展需求側響應試點工作。2015年,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完善電力應急機制做好電力需求側管理城市綜合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有關單位要在前期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特色,建立長效機制,更好發揮試點的引領示范作用。
ADR運行原理
如果說智能電網如同人的神經網絡系統,那么供應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好比這張網絡系統的壓力調節開關,通過分布在各個神經節點上的傳感器預見用電的波峰波谷,給出優化運營的建議,還可以進行快速故障隔離、避免大面積停電的發生。又由于這張神經網絡具有交互性,用戶可以從智能電表或是手機軟件中獲知整個城市的用電情況,自行根據不同時段的電力定價規劃用電,主動參與到電力需求的調節中來。
但是,電力需求側響應管理并非只是用戶一方的事,需要通過電網企業、能源服務企業、電力用戶等幾方協力才能完成。
對用戶而言,它可以降低電力消耗,降低企業營運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對政府而言,可以合理配置電力資源,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對電網公司而言,可以減少高峰時段電力負荷對電網的壓力,保證電網安全,減少和延緩電網建設的投資;對社會而言,可以減少能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其最終目標是在滿足同樣用電功能的同時減少電力消耗和電力需求。
技術優勢
ADR技術具有兩個鮮明的技術優勢,一是敏捷性。首先,ADR將電網公司高峰的反應時間從分鐘級降為秒級。以往電網公司需要通過人工的方式提前一天或幾天通知企業斷電,但到斷電日時,往往電網的實際負荷與預測有偏差。
其次,可以隨時調整參與需求側響應的用戶數量。隨著智能電表以及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大量普及,電網公司能夠實時監視用戶的負荷信息,隨時調整需求側響應策略,比如增加或減少參與需求側響應的用戶。
三是用戶可自行定制節能預案。電網公司和用戶之間的雙向信息通信系統提高了需求側響應的執行效率,減少估算誤差,用戶也可快速可靠地在高峰段減少用電量。
第二個優勢是利于管理和運行分布式發電。試想,在未來的城市中,人們使用的電源不僅有火電,還有風電、太陽能電。與火電、核電的穩定性相比,風電和太陽能電源的隨機性和波動性巨大,屬于“靠天吃飯”的能源。但是ADR提供了一種低成本的平衡大規模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技術,可以將每家每戶家用太陽能設備中多出的電源,作為備用發電資源參與到電網的交易市場中。這些不同來源的清潔能源可以自行定價,用戶端也可根據能源的來源和定價做出合理的用電選擇。對此,美國科羅拉多州波爾德(Boulder)市已于2008年建成全美第一個智能電網城市。
中國實踐
據美國能源信息局預計,到2040年,中國的能源使用量將達到美國的兩倍,但是單位GDP能耗卻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中國經濟發展對電網的負荷也帶來巨大的挑戰。電力峰谷差逐年加大,平均在30%左右,部分地區達到40%。峰谷差的增大造成高峰時電力短缺,而低谷時電力設施能力過剩,單靠建電廠、建輸配電網絡的方法已經無法持續。2008年,中國政府著手對電力需求側管理進行政策指導,通過高效、先進的電網系統的主動管理來緩解電荒的挑戰。
2011年,國家電網電力科學在天津泰達經濟技術開發區針對部分建筑實施ADR技術。這是中國首個圍繞建筑用電需求側管理而開展的智能電網示范項目及可行性研究,意在讓需求側和供應側進行無縫對接,優化電網運行成本。除了自動需求響應的功能,ADR也可以搭配能源效率系統。雖然能效和需求響應計劃的目標略有不同(分別為減少總消耗量與減少用電高峰負荷),但是,如果將兩者相結合,往往能產生更好的效果。管理者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是主控室的屏幕實時看到用電狀況,一目了然。
試點的成果顯而易見,試點工業場地的電力負荷隨著生產計劃的變化而相應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內負荷減少了7.7%。未進行滿負荷生產時,該場地的需求側響應能力提高30%以上。兩座商業樓宇提供了更加穩定和一致的負荷卸載響應,卸載負荷15%至20%。
天津泰達試點的成果超出了各方預期,人們看到中國已經具備了推廣和使用ADR這一重大技術的條件。有了智能監控系統、云計算、需求側響應軟件和交互式控制等技術,可以做到降低營運成本、減少空氣污染,企業亦可以針對設施量身定制節能策略,以便在公用事業單位需要時自動采取節能措施。
目前,北京、蘇州、唐山、佛山等都成為了試點城市,上海也正式啟動了30座樓宇的試點項目,這些嘗試為中國2020年全面建成強大的智能電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