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有媒體稱中國光伏市場同樣遭遇困難。但實際上行業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的并網量較去年增長兩倍多,今年裝機容量有望創新高。業內人士稱,當前適逢政策利好期,“互聯網+”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光伏行業有望繼續蓬勃健康發展。
2015年上半年國內工業增加值低于GDP的增行,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但光伏行業卻逆勢向上。行業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的并網量為7.73GW,較2014年上半年的3.32GW,有著2倍多的增長。業內人士稱,光伏行業的規律是安裝高峰在下半年,預計今年中國的安裝量有望超過17.8GW的目標,達到20GW的歷史新高。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助力之下,我國光伏企業的發展將迎來新機遇。
力堵加工貿易進口漏洞
今年上半年,韓、美、德等國的低價進口多晶硅繼續沖擊國內市場。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從韓國進口多晶硅24033噸,每公斤約15.8元;從美國進口10903噸,進口價每公斤約14.3元;從德國進口16660噸,進貨價每公斤19.41元;從全球其他地區多晶硅進口8493噸,僅占總量的14.1%。這無疑導致了國內多晶硅企業庫存高企,虧損嚴重。業內人士稱,以上三國的多晶硅之所以大量涌入國內市場,一是價格低廉,較國內產品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二是政策上存在漏洞,2014年發布的暫停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的公告給予了一年的延緩期,沒有真正執行。
但記者了解到,2014年8月14日由商務部以及海關總署聯合正式發布的意在暫停受理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的公告(以下稱“58號文件”)最晚不超過今年的8月31日將正式執行,屆時利用加工貿易渠道出口至我國的美國、韓國、德國等多個國家的多晶硅將面臨高額的“雙反稅”。這意味著其成本的大幅增加,傾銷的規模預計將有所縮小。
業內人士分析稱,“58號文件”正式執行后,將有力堵住加工貿易的進口漏洞,對于保護國內多晶硅產業、光伏行業健康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一帶一路”助力企業開拓市場
除了對進口市場加強監管之外,今年我國重點推進“一帶一路”戰略,也是促成光伏行業發展的良好機遇。據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口約占全球的60%,經濟總量占全球的近30%,隨著經濟合作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進步,沿線國家的經濟增長空間比較大,對新能源的需求也會日益增長。
當前中國光伏產能已占到全球70%,在科研領域也全面領先。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的中國光伏企業,適逢中央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這無疑將利于國內光伏企業開展布局全球。
近日,克利夫蘭能源經濟與財務分析研究所(IEEFA)的報告預測,印度很可能無法實現其2022年光伏裝機量達到100GW的目標,但可達到75GW,這一數據仍然令人驚嘆。屆時,75GW的光伏裝機量可發電110萬億瓦時,占到了印度總用電需求的22%。像國內很受關注的海潤光伏就已進軍印度市場,曾發布公告稱,海潤光伏印度有限公司、海潤光伏新加坡有限公司將在印度新德里合資設立海潤光伏電力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光伏產品生產、銷售及研發,光伏項目投資。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光伏等新能源發電成本已經逐步接近常規的石化能源,未來幾年內,光伏發電成本還將進一步下降。此外,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以及各國間合作的加強,我國光伏行業在技術和市場兩方面將實現雙贏。
光伏發電企業看好行業前景
行業數據顯示,我國2014年上半年光伏裝機容量3.32GW,全年裝機容量10.52GW;按照行業規律可以推斷,2015年上半年裝機容量7.73GW,那么全年完全有可能實現超過20GW的裝機量。目前看來,到2020年實現100GW的光伏裝機容量問題不大。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編制光伏行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推動財政補貼兌現,促進技術進步及產業升級,這些為實現甚至超過目標排除了行業困擾。當前光伏發電企業普遍對前景持樂觀態度。
補貼拖欠問題待解
此前有媒體報道光伏企業補貼拖欠,對光伏發電企業發展造成掣肘。卓創資訊光伏分析師孟鵬表示,新能源的資金缺口大是拖欠補貼的主要原因。目前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是中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的唯一資金來源。對此,晶科能源方面稱,補貼拖欠的確將制約行業健康發展,政府各部委和業內各方,包括財政部、能源局、發改委、國家電網,行業協會,以及發電企業代表等都積極籌措,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是補貼金額來源的問題,就從源頭出發,研究是否增加電費中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部分;如果是補貼發放渠道冗雜的問題,則研究是否讓電網代墊付,年底電網和財政部統一結算。同時我國正在推進資源環境稅費改革,‘十二五’后期出臺環境稅、碳稅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同時建立反映資源稀缺性、環境成本的能源價格形成體制,推進能源財稅政策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只要意識到問題并形成共識,就一定會有解決辦法。我們對于政府的執行力和誠信力是沒有疑問的。”晶科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棄光問題掣肘企業
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消納問題逐漸成為掣肘行業發展的因素之一,棄風、棄光現象層出不窮。據悉,中國目前的電網在建設時基本是根據火力發電需求設計的,所以一時間要完全切換百分之百吸納光伏發電需要一個對現存電網的改造過程。前幾年的光伏電站又都密集集中在西部,西部本身用電量少,當地消納能力低,所以對電網的沖擊比較大。但相較于風力發電,光伏發電電網還是比較有能力吸納的。國家鼓勵中東部、東北部、西南地區發展分布式發電,包括工商業分布式屋頂,也包括20MW以下利用荒山荒地的地面分布式發電。搭配適宜的儲能裝置,分布式發電,自發自用,余量儲存或并網,這一定會成為工商業、公用事業電力應用的主體。據晶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晶科電力的分布式電站已建,在建和儲備的項目已經分布在全國16個省。晶科正在從制造型企業向能源服務型企業到平臺型企業進行轉變,做擁有核心資源的、能提供差異化服務的新能源企業。
對于新能源的消納問題,業內人士表示可以從三方面逐漸解決。一是加快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電量供給調度并提高用電需求;二是做好電網建設與風電場、光伏電站建設的統一規劃,實現兩者的協調推進;三是建立合理的電力價格體系,以市場化的價格體系引導資源配置趨于合理化。
“互聯網+”為能源業發展創機遇
據市場研究機構SBIEnergy預測,到2020年,北美的新能源市場份額將會從74%下降到62%,而亞洲和歐洲的市場份額將分別上升到17%和11%。亞洲市場的增幅最大,而亞洲市場的增長主要來自中國市場。業內人士表示,“互聯網+”在能源領域的創新應用,將為全球新能源產業創造巨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中國市場,能源互聯網的創新應用成為行業熱點。
國家上馬新能源微電網項目
7月22日,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推進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能新能〔2015〕265號)(以下簡稱《意見》),對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
新能源微電網是基于局部配電網建設的,風、光、天然氣等各類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補,具備較高新能源電力接入比例,通過能量存儲和優化配置實現本地能源生產與用能負荷基本平衡,可根據需要與公共電網靈活互動,且相對獨立運行的智慧型能源綜合利用局域網。
根據能源局此次下發的《意見》,新能源微電網項目可依托已有配電網建設,也可結合新建配電網建設;可以是單個新能源微電網,也可以是某一區域內多個新能源微電網構成的微電網群。鼓勵在新能源微電網建設中,按照能源互聯網的理念,采用先進的互聯網及信息技術,實現能源生產和使用的智能化匹配及協同運行,以新業態方式參與電力市場,形成高效清潔的能源利用新載體。
《意見》指出,聯網型新能源微電網優先選擇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滲透率較高或具備多能互補條件的地區建設;獨立型(或弱聯型)新能源微電網主要用于電網未覆蓋的偏遠地區、海島等以及僅靠小水電供電的地區,也可以是對送電到鄉或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已經建成但供電能力不足的村級獨立光伏電站的改造。
發展微電網急需三大條件
而在光伏產業分布式發電微電網建設方面,國內領先光伏企業晶科能源的CEO陳康平則在2014年兩會上提交了一份名為“應建分布式發電局域性微電網”的提案。此后,晶科能源為此成立了專門的設計院和研究所,并積極探索微電網項目的建設,在新疆、西藏等偏遠無電村、哨所、離島以及一些城市的居民小區內建設示范項目。
據晶科能源全球新聞發言人錢晶透露,今年“八一”建軍節前后,晶科電力就為臺州離島島嶼某駐島部隊捐贈并負責實施了一套微網儲能光伏電站項目,項目包括50kW光伏發電系統、相應配套的儲能系統、微電網運行控制系統、能量管理系統、微電網保護及安穩系統等多個子系統。此前,這支駐島部隊基本上依賴較為昂貴的柴油發電,但這對近海環境存在著一定的不利影響。錢晶表示,該微電網示范項目也有助于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并體驗新能源微電網。
據悉,當前微電網項目發展前景大好,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困難。國家發改委研究院一位專家曾經表示,目前微電網建設的關鍵是經濟性問題,微電網需要有強大的電源來支撐,這必然導致成本增加。錢晶對此表示,我國發展微電網尚需滿足三大條件:一是關鍵設備,包括儲能系統、能源管理系統、運行控制系統、微電網保護系統等;二是微電網建設成本仍然較高,只有進一步降低成本才能提升其經濟性,并最終推動微電網大規模發展;三是微網建設的運營模式有待建立,從而激發投資人的熱情。
此外有業內人士指出,微電網示范項目指導意見的出臺旨在倒逼電力改革。錢晶對此分析稱:“微電網作為配電網和分布式電源的紐帶,使得配電網不必直接面對種類不同、歸屬不同、數量龐大、分散接入的(甚至是間歇性的)分布式電源,降低間歇性分布式電源給配電網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因此‘倒逼電改’的說法并不成立。”
“領跑者”認證有“名”更應重“實”
近日,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公布了符合光伏發電產品“領跑者”認證計劃申請要求的第一批光伏組件、光伏逆變器及光伏背板材料申請企業。根據媒體曝光的名單,入選第一批“領跑者”認證計劃申請的企業包括23家光伏組件“領跑者”認證申請企業、40家光伏逆變器“領跑者”認證申請企業和10家光伏背板材料“領跑者”環境耐久性評價申請企業。
今年6月,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認監委就聯合對外發布《關于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產品應用和產業升級的意見》,提出要提高光伏產品市場準入標準,實施“領跑者”計劃,引導光伏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意見明確指出2015年“領跑者”先進技術產品應達到的標準為:多晶硅電池組件和單晶硅電池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需分別達到16.5%和17%以上。
據了解,大同1GW采煤沉陷區“領跑者”光伏示范基地自公布復函以來,快速地進行招標及中標企業公示等工作,確定了12家企業作為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2015年項目投資商,從該項目的進展速度和56家優質光伏企業角逐的規模不難看出政府與業內人士對于“領跑者”項目的信心與熱情。
“領跑者”計劃的實施將引導光伏產業淘汰落后產能,逐步過渡走向優質產能,從而實現更強的國際競爭力。晉能清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立友表示,“光伏‘領跑者’是這個產業的標桿,為整個產業起到模范作用。在從業企業都對‘領跑者’計劃賦予極大熱情的當下,‘領跑者’的認證不應僅僅是組件產品出廠性能的認證,更應該擴展到‘領跑者’組件在電站項目中的實際發電性能的跟蹤評測。建議由第三方機構到電站上抽檢復查,并定期公布抽檢結果。同時也建議出臺‘領跑者’計劃的三部委聯合定期對‘領跑者’電站項目進行實施情況跟蹤和電站性能數據公布,作為全行業的電站、組件、逆變器等產品的質量、性能數據標桿。”
楊立友表示,只有組件產品和電站發電性能都真正落實‘領跑者’計劃,才能保證電站的長期穩定運行和投資回報,進而實現能源結構調整的國家戰略目標。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