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工業體系中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資產行業的代表,能源行業一直是市場化大潮中堅挺堡壘一樣的存在。憑借行業特質、進入門檻、和體制規則等有形無形的壁壘掩護,這個國有資本長期占優勢地位的龐大行業在幾十年來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經常保持著一種任爾風吹浪打,我自閑庭信步的狀態,令民資和外資望洋興嘆。能源行業任何打破舊常態的創新都比其他行業面臨更多的風險和阻礙。
但是,形勢好像忽然就變了。因為“互聯網”這個無所不在的東西要+一切。雖然這兩個行業看起來是如此的風格氣質迥異。
誰說大象們不會轉身?
盤點能源業近兩年的合縱連橫史,可以看出,能源業的大象們已經在悄然轉身。而互聯網大鱷BAT們對此表現出來的巨大熱情和已經付諸的行動,也令人充滿想象。強強聯合的勢頭已經顯現。
目前來看,在國內能源企業巨頭中,中石化在這條道路上走的比較快,比較遠。
早在2008年,中石化就提出了未來將以非油品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口號,表示將從油品提供商向綜合服務商轉變。而2014年以來,中石化銷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讓這一構思成為現實。2014年6月30日,中石化公布“混改”引資方案競投名單中,騰訊和阿里巴巴均赫然在列。去年8月初,坊間就傳聞傅成玉密會騰訊總裁劉熾平。直到2014年8月27日,中石化銷售與騰訊簽訂框架合作協議,從而坐實傳聞。
根據協議,中石化和騰訊將主要在業務開發與推廣、移動支付、媒介宣傳、O2O業務、地圖導航、用戶忠誠度管理、大數據應用與交叉營銷等領域探索開展合作。
合作潮流一開,勢不可擋。今年4月17日,中石化和阿里對外宣稱,雙方正在展開全方位技術合作,包括但不限于搭建共享平臺、構建基于云的業務系統、石油全產業鏈的大數據分析等。今年6月10日,中石油也宣布與騰訊努力構建長期、全面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其合作內容和騰訊與中石化的合作類似。
從合作內容可以看出,目前油氣巨頭與互聯網企業最具可操作性最直接便捷的合作還在支付領域。比如,中石化擁有全國最大的成品油銷售網絡終端,而騰訊在二維碼、移動支付等技術上經驗豐富,雙方的合作或將顛覆傳統的加油消費模式。這意味著未來消費者可能再也不必購買加油卡這種東西,刷刷微信就把油錢付了。
從大背景來看,油價長期低迷的趨勢,造成油氣企業傳統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下降,也在倒逼他們發力非油業務,穩定業績,尋求新的增長點。這也是促成互聯網+合作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電力是多種能源的最終轉化出口,在能源領域中,電網最具智能化的潛力和條件。今年5月25日,國家電網與騰訊宣布,正式實施“互聯網+電網”戰略,合作項目將整合微信“智慧生活”解決方案和四川電力用戶大數據資源。對互聯網+電網來說,這只是一場大戲的開始。
開個淘寶店,互聯網交電費付油錢,只是小兒科,遠未深入觸及互聯網精神的內核。互聯網企業線上優勢和能源企業線下優勢的結合,還會帶來更多、更具想象力的O2O增值服務,尤其是在基于互聯網的車聯網業務、用戶忠誠度管理、大數據應用等領域,想象空間更大。這些都是能源央企們正在逐步意識到,但是很難靠自己的力量真正盤活的寶貴資源。
比如,油氣企業大量的線下加油站,每天都有海量的加油數據,這些數據不做開發,就只能靜靜的躺在企業的內部報表和電腦硬盤里,開發出來衍生新的贏利點就是一個巨大的金庫。而對數據信息的深度分析處理和利用,顯然不是傳統能源企業的長項。他們需要合作伙伴。
對于中石化和阿里的合作,中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表示,阿里云在處理信息共享、高并發業務、海量數據分析方面經驗豐富。阿里云品牌與公眾溝通部任志濤表示,此次參與技術合作的主題是阿里云,阿里在處理大型業務系統和數據共享上有很多經驗,比如處理淘寶、支付寶等大型系統的數據進行共享,并將其中的經驗分享給中石化。“中石化的各個業務系統是垂直、無互通的,通過阿里分享的技術和經驗,中石化可以構建數據共享平臺”。
但互聯網巨頭也并非能源行業拯救者。任志濤表示,實際上,阿里是通過阿里云這個橋梁,與中石化展開深度合作,“先從技術分享到業務分享”。對互聯網企業來說,獲得和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實體和數據資源,也可以鞏固和擴大線上和線下的競爭優勢,贏在下一輪比賽的起跑線上。所以互聯網巨頭們爭相布局能源行業,爭奪優質落地資源也就不難理解了。
誰知道今天不起眼的企業里有沒有明天的大鱷?
站在風口,豬都能飛,那小豬可能飛得更高。大鱷們有大鱷的玩法,但行業的重大變革往往更多發源于中小企業的創新。在互聯網+大潮中涌現的創業企業們,像鯰魚一樣,為能源這個最古老的工業行業帶來了新生機。
其中,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景象無疑是能源圈中最有看點的,因為相對于其他能源分支行業,可再生能源行業集中度最低,市場化程度最高,競爭最充分,思維最活躍,具備能源業相對最適合的創業創新土壤。
凱文-凱利說,互聯網是一個生命體。對于能源行業來說,智能化、交互式的能源網絡是未來的發展目標。誰知道那些今天不起眼的企業里有沒有明天的大鱷?
比如,谷歌花30億美元收購的Nest公司,就是因為Nest家用消費能源產品做得好。他們做到了智能化學習,經過幾周跟用戶的互動,設備會記住用戶的行為方式,知道用戶喜歡的溫度,什么時候在什么時候不在。加上機器學習、云計算,慢慢演變成能源需求方有效動態響應。
最近這家公司還和SolarCity合作,更多的電氣設備將接入進來,進而可以實現的效果激動人心:如果有一朵云飄過頭頂,SolarCity和Nest的整合服務將自動降低家中的用電量,這樣用戶就可以更少地依賴于電網。當中午太陽最大時,家中的空調或者洗碗機會自動選擇太陽能供電,而當太陽落山時,則恢復電網供電。
遠景能源在風電領域,做的也是類似的事情。他們在海上風機領域是中國最大最領先的智能風機供應商。他們從軟件的思路來定義硬件,使風機變得智能,發電更多,還可以進行未來發電預測,以及跟電網對話,實現自我學習、自我修復。海上風機的背后是數字能源管理中心、研發中心。
用其董事長張雷的話來說,就是“想一想在離岸50公里的海面上,如果每天都需要有人照顧,這種可再生能源就不現實,所以必須做到非常智能化能自我照顧,這也是為什么智能風機很重要”。
就像平臺成就了BAT大佬一樣,遠景也在布局平臺。他們在風電領域,已經通過格林威治平臺做到了風資源計算,到智慧風場的選址、機位優化,實時了解風速變化,讓風機之間對話,對能量進行最有效的捕獲。
在太陽能領域,遠景能源也試一把。阿波羅光伏全生命周期管理云平臺已經有了首批使用者。平臺將以云服務的方式,運用大數據及云端第三方平臺進行電站的智能監控和運維管理,通過軟件平臺進行故障診斷、資產管理以提升發電量,深度挖掘歷史運營數據并建立橫向對標體系進行投資決策分析,對電站資產進行價值管理。互聯網思維正在通過行業創新者和顛覆者們,改變整個能源行業的生態環境和產業鏈。
光伏圈大約是能源圈里最火爆最熱鬧的。經常是幾天不見,很多人就已經成了創業家。深圳市普樂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7月31日剛發布的“全民光伏PVPlus”互聯網平臺公測版就是個典型。
在分布式光伏領域,兩大問題一直未能解決:一是優質的屋頂資源,二是融資問題。PVPlus成立的初衷就是提供信息平臺,將優質的屋頂資源和投資商對接起來。撮合光伏屋頂資源交易的同時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屋頂勘察、方案設計、貸款、電站質量監督和監控。此外,還提供互聯網金融增值服務,引入保險公司、金融機構等。
公司董事兼COO劉楊表示,PVPlus的目標是未來能夠基于平臺的大數據,通過對項目的量化分析,以直觀數據的形式呈現給保險公司和銀行,實現對項目的第三方評價。”普樂士常務董事兼CEO歐文凱坦言,全民光伏新能源O2O平臺借鑒了Uber模式。
大鱷有大鱷的戰略,小魚有小魚的活法。再加上產業鏈上數不清的提供配套和服務的企業,以及爭先恐后要做新一代意見領袖的第三方機構和研究者,真是眾聲喧嘩,千姿百態,大浪淘沙。互聯網+能源的舞臺,演出才剛剛開始。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