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全球性經濟危機導致的大變局下,世界已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各國試圖抓住機遇, 通過發展新興產業獲得戰略先機,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以增加國家財富的新來源,為國民經濟發展增加新動力,提高綜合國力.
顯然,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世界范圍的新興產業, 主要是指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間等新技術的發展.新興產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新技術產業化形成的產業, 比如說生物工程技術, IT 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形成新產業,比如碳纖維新材料產業,物流產業;社會公益事業的行業進行產業化運作,如傳媒業,教育產業.
溫家寶總理強調, "要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來選擇和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著眼于提高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著眼于引發技術和產業變革".
為應對金融危機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我國正在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并將其列入"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包括了七大產業: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
此前的4 萬億元投資規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 作用在于擴大內需,加強基礎建設, 結合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而今則轉向至新興產業項目.中國如果不能有效地發展新興產業,不能增加有效地供給,內需將難以啟動.
政府在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中肩負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戰略性新興產業因發展的前瞻性, 較強的社會性,生產要素的先進性以及產品首次進入市場的困難性等,其發展不能完全依賴于市場的自發行為,需要政府的引導和組織,建立有利的政策扶持和規范的市場秩序.
政府應主動充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堅定倡導者, 組織者和支持者,在產業布局,資源配置,政策支持,環境營造等方面有所作為,努力為新興產業發展鋪平道路.為此, 必須做好戰略決策儲備,科技創新儲備,領軍人才儲備,產業化儲備.從人力資本和技術積累上,中國已具備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
新興產業是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建立起來的.
依靠科技創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造就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這是搶占新一輪制高點的希望所在.
一個企業如果領先一步掌握先進技術,制定技術標準,往往就掌握了行業競爭的話語權和主導權,也就意味著風險的有效規避,效益的持續獲取和發展的巨大空間.
企業把自主創新作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環節, 積極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著力增強企業的資源配置能力和內在研發能力.揚長避短,選擇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選擇那些最有基礎,最具比較優勢,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領域作為重點, 加快戰略布局,大膽"引進來,走出去",搶占制高點,力爭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參與新興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合作.
新興產業釋放了一個信號———節能減排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
在新能源領域發展要突出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 沼氣發電以及地熱利用,煤的潔凈利用等.電動汽車節能,環保,低價的優勢,契合當今全球的節能環保大勢,亦將成為未來社會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掌握關鍵核心技術, 具有市場需求前景,具備資源能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特征.
新興產業必須要有核心技術支持.根據企業不同規模和需求,積極推動企業研發能力建設,盡早實現自主知識產權,搶占高點,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在加強研發投入的同時, 還要注意相關的技術標準,產品檢驗認證標準的及時更新出臺.對于那些敢于將中國科學家的核心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企業要給予巨資支持, 促進更多的技術轉化為先進生產力.
政府創新政策的著力點應全力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建立高水平研究院. 按照新興產業重點布局, 以開展前瞻性,原創性研究和重大戰略產品研發為目標,如中國建材集團與中國建材研究總院的產研協同,使中國建材集團新材料,新能源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顯著帶動作用并體現國家水平的企業重大研發機構,目前,中國建材研究總院已建專門研發場所,集聚高端科技研發人才3000 多人.
以產學研用合作方式,圍繞新興產業培育和優勢產業需求,推進企業普遍建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 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立知識產權制度,形成了創新型試點示范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同時培育出一批創新型企業群,為新興產業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科技創新入手,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形成區域經濟增長為主要任務,促進產業發展,加快產業化,規模化進程,真正讓中國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意義上的調整,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希望.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