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世紀初開始,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便成為了全球幾大車展的一個持續的熱門話題,從2006年后開始,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和開始在車展上推出搭載混合動力技術或者電驅動技術的概念車和近量產狀態車型,不少制造商甚至給出了旗下電動車產品上市的時間表。而混合動力技術也不再是豐田普銳斯十幾年來的獨角戲,除了豐田開始推出越來越多搭載混合動力技術的量產車型外,歐洲制造商近兩年來也加快了混合動力車型研發的速度。本屆北京車展期間,不僅僅是混合動力方面,部分車企的純電動轎車,也已經基本具備了上市的條件。
提到混合動力,就不得不從豐田汽車說起,作為最早開發混合動力車型的豐田汽車目前已經推出了雷克薩斯和豐田品牌旗下的多款混合動力車型。不久前國產混合動力版凱美瑞也成為豐田汽車在國內投產的第二款混合動力車型。本屆北京車展期間,偌大的豐田汽車展臺上并沒有全球首發車型,唯一的重點新車便是剛剛上市不久的凱美瑞混合動力版。
混合動力技術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20多年發展中,業界對其發展一直存在著一定的爭論。作為從普通燃油汽車向電動車技術過度的一個產品,混合動力技術的優點和缺點都非常的明顯。混合動力技術的最大優點是在傳統內燃機動力的基礎上,通過增加一個并聯/串聯的電動機和電池組,達到提高汽車最大功率、降低平均油耗的作用。缺點是這一套“多出來”的電動機和電池組不僅提高了整車質量,也造成了制造成本上的支出,這也是限制混合動力轎車普及的一個關鍵問題。
混合動力技術的這些缺點卻并沒有阻止這一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近兩年來,由于歐盟排放標準日趨嚴格,歐洲汽車制造商也開始在近兩年“瘋狂推出”混合動力車型。小到入門的A級車甚至A0級轎車,大到超級跑車、商用客車和載重車輛,無數歐洲汽車制造商的混合動力車型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了近兩年的歐洲各大車展展臺上。本屆北京車展期間,包括大眾、奔馳、寶馬、標致雪鐵龍、雷諾等歐洲主流制造商也都展出了主打的混合動力版車型,部分新車還計劃在兩年內登陸中國市場。
對于絕大多數中國消費者而言,混合動力車型給人的最直觀感受還源自豐田汽車的在國內生產和上市的兩款混合動力車型:普銳斯和凱美瑞混合動力版。和造型略顯怪異、售價昂貴的普銳斯相比,廣汽豐田的凱美瑞混合動力版車型似乎更容易被市場所接受。和普通版的汽油版豐田2.4L車型相比,混合動力版凱美瑞的售價大約貴了30%左右,31.98-36.48萬元的售價已經進入皇冠這類中高級轎車的主流市場價格區間。不過和當年的普銳斯相比,凱美瑞混合動力版的售價確實平易近人一些。技術方面,豐田汽車在混合動力領域30多年的研發和普銳斯十幾年來的生產、銷售經驗已經讓豐田汽車進入混合動力技術的收獲期,和其他主流汽車制造商相比,豐田在這一技術方面的優勢相對明顯。
混合動力車型也不得不面臨中國市場的具體國情,那就是目前國內汽車排放標準并不高,燃油價格雖然在全球屬于較高水平,但由于所附件的燃油稅稅率較低,所以中國汽車消費者的綜合燃油消耗成本還是要低于歐洲和日本的消費者。在沒有嚴格的排放法律的約束和鼓勵消費政策的推動下,混合動力轎車的排放優勢,節油優勢短時間內還難以在中國市場得到體現。加上混合動力車型的售價往往較普通車型高出一截,但政府并沒有較為明確的購車補貼和優惠政策,這些都讓潛在消費者在購買混合動力轎車方面,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和阻力。
和豐田大力推廣國產混合動力轎車相比,還有一些合資車企和內資車企則在研發混合動力轎車的同時,將重點放在了純電動轎車的研發上。在本屆車展期間,一些品牌推出了較有潛力的概念車型和即將上市的準量產車,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車型是日產的LEAF和上汽榮威的E1。
和其它一些汽車制造商在純電動車型上市方面模棱兩可的態度相比,日產已經為旗下的首款純電動量產車型列出了一個具體的上市時間表,包括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這款純電動車的整車平臺源自現款的騏達/頤達系列車型,在動力總成由汽油機更換為鋰電池組和電動機之后,這款純電動緊湊型轎車的最大續航里程可達160公里,同時支持快充電技術和普通的家用電源充電技術。電動機的最大輸出功率為80KW,和目前市場上在售的1.6L車型峰值動力相當。
日產表示這款中文名為“聆風”的純電動轎車將在兩年內落戶東風日產的花都工廠。預計2012年至2013年間,國內消費者將有望購買到這款電動轎車。在目前電動車政策尚未明確,相關基礎設施尚在一片空白之際,日產過早地宣布將進入這一細分市場,確實也存在著一定的政策和市場風險,不過就如同當年普銳斯一樣,早先入市追求的不是銷量,而是讓消費者在考慮電動車技術時能夠首先聯想日產和Leaf,同時在國內標準和政策的制定上,也可以具備一定的優先話語權。
本屆北京車展期間,上汽榮威也推出了一款小型的電動概念車E1,這款概念車在設計和理念上,已經不輸于國際著名的幾家汽車制造商。當然本屆北京車展期間推出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概念車和準量產車的內資車企非常多,如比亞迪、奇瑞、一汽、長安、廣汽等等,這些內資車企在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技術方面的努力,實際上也是希望能在未來新一輪的新能源技術爭奪中,不再處于被動地位。
濟仁小評:和四五年前相比,如今車展上的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型已經離消費者們越來越近了,甚至其中不少車型已經或將要進入中國市場。在新能源技術發展大方向越來越明確的今天,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應用還需要一些政策和市場因素的配合,比如更高標準的排放法規、更加務實有效的新能源汽車購買補貼和優惠政策、還有就是燃油稅費成本因素等,這些都將限制或推動新能源轎車在中國市場的推廣和普及進度。當然廠商也需要更加努力地縮短新能源汽車和普通內燃機車型之間的成本和性能差距。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