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號位于福井縣敦賀市,距離首都東京以西約400公里,這個涉資9000億日元的項目,是日本銳意發展成為能源自給自足國家的核心項目。
據日本共同社和美聯社6日綜合報道,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6日重新啟動了暫停14年位于福井縣敦賀市的“文殊”號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文殊”反應堆在1995年因發生鈉冷卻劑核泄漏事故后一直處于停運狀態。
6日,日本原子能機構發言人櫻井紀久(Toshihisa Sakurai)表示:“今天上午,工作人員抽出抑制核分裂的控制棒,反應堆重新啟動。預計本周六(8日)將達到不斷產生核分裂連鎖反應的臨界狀態。此后隨著功率的逐步提高,反應堆將持續進行試運轉,計劃于2013年春投入正式運轉。”
“文殊”的再次運轉意味著日本對于快中子增殖反應堆的研發工作再次展開。日本政府計劃在2050年前后實現成果轉換,然而反應堆的運轉需投入大量資金,目標能否達成尚不得而知。
反對者稱,對于快中子增殖反應堆的研發和后續運作都太過昂貴,加上該設備長期停用帶來的老化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而且如何防止事故的再次發生也尚未得到一個很好的方案,因此其安全問題受到極大關注。一個團體抗議說:“濫用納稅人的錢建造這種既存在巨大危險又毫無意義的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是讓人無法接受的。”
據悉,“文殊”的初步啟動是在1995年8月,只維持了4個月,在該年12月8日,因核泄漏而被關閉。日本政府已經在“文殊”反應堆花費超過9000億日元(約合95億美元),而且這一項目的重啟在未來幾年內將不得不再耗資政府230億日元(約合2400萬美元)的運行成本。福井縣一名地方官員對此表示,“文殊”的重啟可能會是刺激經濟的一個好機會。
日本一個14年前出事故的核反應堆重新運行
新華網東京5月6日電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6日發布公告稱,因1995年鈉泄漏事故而停止運轉長達14年多的“文殊”號高速增殖核反應堆,當天上午10時36分重新開始運行。
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在6日下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位于福井縣敦賀市的反應堆“運轉良好”,8日上午將達到持續進行核分裂連鎖反應的臨界狀態,本次運行為測試性質。如果本次運行一切順利,反應堆將在2013年春天正式開始運轉。
由于常規能源十分缺乏,日本把發展核電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并一直在努力研究開發新的熱核反應堆——高速增殖反應堆。高速增殖反應堆同時使用鈾和钚作燃料,核燃料利用率比現有的熱核反應堆高得多。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的前身——日本核燃料循環開發機構曾耗巨資研究開發出“常陽”號高速增殖實驗堆,后來又于1995年8月建成它的原型堆“文殊”號,它們都使用鈉作冷卻材料。“文殊”號于1995年12月因發生鈉泄漏事故而停止運行。
“文殊”號發生事故后,日本有關方面雖然加強了防止鈉泄漏的措施,但由于反應堆鈉泄漏檢測儀發生故障等原因,“文殊”號重新運行一再延期。
原子能開發研究機構說,由于作為冷卻材料的鈉容易在反應堆中引起火災,而且停止運轉期間設備可能已經老化,如何防止“文殊”號再次發生事故是一個重要課題。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