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CRE所致力于建設的統一的可再生能源評價體系和多邊互認機制有著非常迫切的現實需求,包括中國在內的成員國已經朝著這個目標做了長期的努力。
記者:目前取得了哪些進展,接下來還有哪些工作?
秦海巖:IECRE體系目前有18個成員國,中國國家認監委作為國家成員機構加入了該體系的風能和太陽能兩個分領域。在該體系下,有關風電、光伏的各項規則一旦制定完成,各國認證機構可根據標準頒發證書,也就是說本國認證機構的證書,也能被別國所采信。我國企業只要在國內由多邊互認授權的認證機構進行認證,就可憑該證書讓產品走出國門,而無需進行重復認證。我們欣喜地看到,各國相關機構一直在致力于該體系建設并且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這次美國的會議上,頒發了首張IECRE風電整機型式認證證書,成為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同時,對于中國認證機構的同行評審工作也將于2017年初陸續展開,2017年后我國的認證機構也可以頒發IECRE證書。這意味著,在前期大量程序性建設工作的基礎上,該體系取得了實質性成果。
建立成員國間統一高效的多邊機制,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就認證的要求而言,一類是來自政府部門的強制性產品認證,如德國、丹麥、南非、印度政府明確規定風電機組必須通過認證方可進入市場;另一類是項目開發商、投資人、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提出的認證要求,也可稱之為商業強制,如在美國,政府并未強制規定,但銀行和保險公司對擬貸款或保險的項目所用設備有具體認證要求。IECRE需要針對不同的認證要求積極推動認證結果為各國、各類機構所接受和采信。目前,我國風電設備的出口量越來越大,并且已遍及全球六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未來還會更多,多邊認證結果的推廣采信也顯得越發重要和迫切。這既需要參與主體的努力,需要產業界的配合,更需要國家的支持,從戰略高度推動技術標準和認證體系在國際合作和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記者:您提到了國際認證體系建設與全球治理的關系,當前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一帶一路”倡議可謂是全球治理的一個創新典范和新的架構,G20杭州峰會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又著重闡述了全球經濟治理的思想內涵。您可否詳細談談如何通過技術標準和認證規范的國際機制設計來參與全球治理的進程?
秦海巖:全球治理的概念,最早由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勃蘭特于1990年提出。2015年以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推進開放、打破壁壘、構建更有活力的世界經濟,以及建立長效治理機制,夯實機制保障,促進國際經濟貿易領域的公平開放的思想和理論在我國受到重視。
技術標準體系接軌和認證制度統一,是國際經貿領域的基礎性、制度性建設,也是國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國際可再生能源技術標準建立合作關系并實現多邊互認,不但有助于打破國際間貿易技術壁壘,實現優質資源的全球自由流通和優化配置,更是我國在此領域從參與者向管理者和引導者轉變,爭取全球治理制度建設權力,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治制”思想的具體實踐。
過去,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標準和認證為少數幾國的機構把控,我們只能被動跟隨和適應別人的體系,讓人牽著鼻子走。現在,我國深入參與國際可再生能源技術標準機制建設并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的3個基礎條件已經具備:一是國家主管部門腳踏實地踐行中央提出的全球治理理念,積極支持產業主體完成從參與者向引導者和管理者進行“角色轉換”,國家認監委大力支持我國的認證機構深入參與IECRE體系的工作,每次召開國際全會之前都組織制定預案,商討策略,與國外溝通協調,推薦我國的專家參與組織管理等,使我們在IECRE中的工作得以有組織、有系統、有方向的開展;二是長期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已經建立起領先的國際地位,全球第一的產業規模和全球領先的技術水平,賦予了我們引導制度性話語權的優勢以及為全球提供制度性公共產品的實力;三是我國已經建立了一整套與國際接軌的先進的可再生能源檢測認證體系,這是與其他機構和組織合作的基本要素,只有建立起以我為主的自有體系,才能具備在國際體系中發揮引領性作用的能力。
基于這些條件,我們參與國際競爭的層次得以提升,通過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被動轉為能動,從跟隨到引領,積極參與構建標準、規范等核心價值體系,建立既公平合理又充分體現我國利益訴求的規則秩序。所有這些努力,在實現破除貿易壁壘的直接目標基礎上,更能夠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在全世界范圍內茁壯成長,推動建設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為全人類福祉作出我們的貢獻。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