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曹耀峰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早晨好!
首先我想對我們今天獲得中國分布式能源各類獎項的企業和個人表示祝賀,另外參加今天這個論壇很榮幸,受分布式能源專委會還有地熱專委會的邀請,想借這個平臺把有關地熱方面的情況做一個介紹。因為我們這一次國家第一次頒布地熱的“十三五”規劃,國家地熱中心協助能源局參與組織了這個規劃的編制,所以說就地熱方面的有關情況做一個匯報。
這一次講的這個題目就是“十三五”規劃有關方面情況的介紹。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的地熱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淺層地熱能相當于95億噸標煤,中低溫,也就是中石層是一萬三千七百億,干熱巖是860萬億。
經過多年的地熱資源開發,我們國家的地熱直接利用已經連續多年處于世界的首位,一般它這個分類,地熱就是直接利用,包括取暖、養殖、洗浴都是直接應用,再一個發電是單列的。我們地熱直接利用是第一,發電是比較差,是第18位,把發電換算成標煤我們還是排名第一。
另外地熱好多人不太了解,就覺得就是洗浴、溫泉蒸汽騰騰這種感覺,現在實際上已經不是這樣了。我們地緣熱泵是58%,常規地熱達到了19%,現在眾多的溫泉洗浴加起來才18%,所以這樣地熱利用的技術性、能源性得到了突出。
編制這個五年規劃是大家多年的期望,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的風電、太陽能發電在專家學者的努力下,“十一五”就編了“十三五”規劃,原來基數比較低,增長了103倍和635倍,兩個五年規劃。所以說地熱開發的時間也早了,但是利用量是不太大了,是2000萬噸標煤,占了能源消費的0.47%。
我分這么幾個問題:
第一國家能源局高度重視地熱能“十三五”規劃出臺,它是一個保障,2014年6月27日,在雄縣,是無煙城,召開的首次全國的地熱開發利用,在這次會上能源局牽頭編制這個應用。
第二,地熱中心在能源局的指導下參與了這個“十三五”規劃的編寫,2014年4月25日,下發了一個《關于組織編制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的通知》。國家地熱中心開始研究國家能源局設立的兩個重大課題,一個是全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目標、任務和布局研究,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目標。
國家地熱能中心收集、匯總、整理了江蘇省、河南省、天津市、貴州、吉林省等16個省、市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參與審查了湖北省、新疆、陜西省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最后由國家能源局國土資源部組織了地熱中心,包括我們能源研究會的地熱專委會,淺層地熱能中心等等這些機構,對初稿進行了審查。又在國家能源局內部不同的部門征求了“十三五”規劃的意見。2016年底清稿完成,今年2月份在各個能源規劃連續出臺的時候,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國土資源部三個部門聯合發布了《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
第二,規劃內容及亮點。首先是發展目標,地熱供暖、制冷這個方面要新增11億平方米,其中前層地熱能是7億,中深層是4億,這樣到2020年底就是16億平方米這么一個規模。咱們“十二五”末中深層大概是1個億,淺層熱泵地熱能是號稱4個億,大概是5個億,這樣增加11個億,增加還是很大的。
第二是裝機容量新增50萬,到2020年替代標煤是7000萬噸,地熱供暖的利用量還不包括制冷也4000萬噸,這是一個規劃內容。我順便說一下這個規劃內容里邊,隱含的內容是很廣泛的,比如說7000萬噸標煤這是替代標煤,就是說我不用煤爐取暖了,或者不見了,或者拆除了,替代標煤。占了國家“十三五”末48億噸標煤的1.5%,而“十二五”末是2000萬噸標煤,是占了0.47%,也就是說在“十三五”這個規劃實施下來,從能源結構調整角度講是增加了1個百分點,而我們能源的非化石能源,就是可再生加上核電,非化石能源“十二五”末是占據了12個百分點,到2020年“十三五”末是15個點。也就是說非化石能源,“十三五”增長了12-15,增加的3個點,僅地熱就增加了1點,替代能源結構的力度是很大的。
當然了,這里邊包括下面的氣侯變化,標煤有了,二氧化碳,再就是大氣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今天時間關系不多說了,這方面貢獻還是比較大的。
重點任務就是“十三五”地熱規劃中明確了開展地熱資源潛力與選區評價等等七項任務,大家都可以看到。特別是重點項目的布局中,分了水熱型地熱供暖、淺層地緣熱泵的利用、中高溫發電、中低溫發電,以及特別干熱巖發電,這個已經開始研究。因為它的資源量太大的,5個重點布局。
保障措施呢,我想在“十三五”規劃中就完善市場機制,制定一些政策支持,包括上網電價等等,一共擺了6項措施,這已經形成文字,不說了。僅僅從編制開始,這一年左右時間,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些指導意見都在起作用。比較重要的說一下,一個是國家財經領導小組第14次會議去年召開的,擺了六個名稱問題,霧霾是擺在第一位,這一次第一位里邊把北方地方冬季取暖利用清潔能源加大供暖的比重,這個是描述的比較清楚。
第二,就是我剛剛講了,在這個可再生能源界有一個觀點,我倒不是說這個觀點不對,大家形成的語言體系,顧此失彼。你比如可再生能源經常談電,包括非化石,你看水電、核電、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生物質發電,還有低溫發電。剛才我說了,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什么?能源結構調整,能源革命,面對的是氣侯變化,二氧化碳,大氣污染和霧霾,它對這個領域替代量,剛才我說三分之一,所以說這次“十三五”規劃出來之后,國家能源局最近剛剛編制了《關于促進可再生能源供熱意見》很快就要出臺,這個里邊就是說終于有一個平臺不光是電的體系,那個體系也很好,但是要關注這個體系,因為這個體系是一個大的平臺,而且對剛才我說的能源結構二氧化碳、溫室氣體以及霧霾治理有很大的作用。這里面包括著有地熱資源的地方,城市的供暖以它作為最優先的政策,納入總體的規劃,原來沒有納入總體規劃。第二個就民用電價、風補電價整個這方面,等等吧,時間關系不多說了。所以這個規劃下面已經展開了。另外實施的機制,這里面一共有四項,不說了。
“十三五”地熱規劃的亮點:
首先加快發展中深層地熱供暖成為本次規劃的最大亮點,“十二五”末一個億,“十三五”四個億,增加了四倍,速度是比較快的。特別剛才講最近出臺了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搞一個五年規劃,它搞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結合,在京津冀地區大力的推廣地熱供暖。這個領域現在最大的項目就是雄安新區,因為中石化的新星公司已經在雄縣干了九年了,雄安450萬平方米的取暖面積全部是地熱,把所有的煙囪都打了,是無煙城,榮城今年年底就要干完。這個恐怕就是“十二五”末中深層整個是一個億,這一個項目是以億做單位的,這是一個大力度,這也是趕上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吧。
淺層地熱能的利用空間進一步擴大,這個亮點“十三五”規劃中做的部署,這里邊有個大規模的發展,什么大規模的發展呢?原來都是比較小的,幾萬平就算比較大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現在是整個淺層地熱能,恐怕的以千萬平方米做單位,現在已經300多平方一次性干起來了。
還有一個問題,這個供熱過去我們有一個秦嶺淮河線,再早計劃經濟的時候這邊要補貼燒煤,那邊就不取暖了,實際上我們國家,有些地區是叫做夏熱冬冷,像我們沿長江帶就是,到了冬天,北方人沒戴耳朵呢,它這個地方要帶。這個地方除了淺層地熱能還有中深層地熱能,就是水空調,什么概念呢?冬季這個長江水、湖泊的水要比空氣涼,就是溫差。現在不是小打小鬧了,原來在上海世博會搞了一個,現在已經大規模開始干起來了,去年我去看了一下,南京豐順集團在南京長江一個265萬平的大社區全部是,今年再去看沿線1600萬平方公里全都做了。另外重慶的江北新區400萬平米做成,將來做大布局的時候,有可能北方地埋管、地源熱泵,南方水空調,將來這方面潛力是非常大的。
再就是熱與電的布局科學合理。現在我們說53萬千瓦,雖然比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是比較少的,但它自身增長了20倍,這個壓力還是比較大的。還一個特點,就是地熱利用,特別是發電,你只要把它開發起來,裝機上去的,73%的利用率,并且它是一個基礎能源,它穩定,不像水力發電、枯水期、豐水期不一樣,白天晚上光伏不一樣,有的網承受不了,這個地熱是個基礎能源,只要上去,不僅可以自身穩定發電,而且還可以跟光伏,你可以調節的,它有很獨到的好處。再就是也沒有任何污染。
現在看,我們想2030年前恐怕是以熱利用為主了,電再急需,到了2030年應該是有所突破,那個資源量很大,而且那個東西溫度就不是你100度左右,一弄就是200、300度,跟蒸汽差不多的,這個不說的,也是一個復雜體系。國外現在是示范,但是沒有任何應用,它爆發起來是很大的。
再就是地熱發展的目標明確到省,確保規劃目標的順利完成,這個我就不再說了。國家的“十三五”規劃出來以后,各個省地熱規劃,原來國家描述的很少,而且剛才說的這些政策各個省不一樣,規模不小了。
第三個,我想說一下規劃布局。“十三五”規劃里的一些意義吧。
1,這是首次,是一個里程碑的我們期待能跟風能、太陽能那個增長數,咱不要100倍、600倍,弄個幾十倍也是不小的。
2,明確了地熱的經濟及社會影響,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增加就業、民生也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3,“十三五”規劃明確了地熱產業的發展方向,剛才都有提到。
最后想簡單的展望一下,地熱資源豐富是它的基礎,剛才我已經解釋過了,千倍、百倍,量是很大的。就地熱供暖的技術,我們現在基本上是配套的,是成熟的,盡管還有差距,我們還在努力,但是技術是沒問題的,資源沒問題,技術沒問題,市場容量是很大的。就算到16個億,沒有包括南方整個那一塊需求,所以說有市場、有技術、有資源,并且我們還有模式,我們整個一個縣城全部是它,現在整個雄安都要是它,整個城市副中心是它,千萬級的大的水空調在那擺著,模式琳瑯滿目,我們是有模式。再就是人才培養,這個不多說了。
我想借這個機會把地熱“十三五”現在發展到什么狀況,給大家做一個介紹,我們也相信它的發布和北方清潔供暖的推動,地熱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我們感覺地熱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