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日,開年伊始,中俄原油管道投入運營,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就此評論道:從中國本身考慮應該實現能源的多元化,應該使中國形成一個洼地效應,特別是石油應該從四面八方都向中國流,這樣一方面能夠保證中國的能源安全,中國可以因此獲得比較好的價格。
究竟什么是能源安全,還不可能有一個全球通用的標準或準確的答案,在理解上,消費國和生產國也是不一樣的。工業化國家特別是美國,它們的能源政策有4個基本原則,即能源供應多樣化、石油進口多元化、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降低石油價格的波動。
溫斯頓·丘吉爾說:“回顧歷史長河的長度越長,展望未來就可以展望得越遠。”隨著新世紀的卷軸逐漸展開,多種相互競爭的文明將塑造歷史。
這輪新的文明之爭可能會決定未來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均勢格局。將塑造本世紀歷史的任何文明中的每一種都有著跨越千年的傳承——而文明的核心就是能源。縱觀歷史,各種文明一直就領土、信仰、能源發生沖突。在21世紀,這些原始野心中有些有所緩和,但是爭奪權力是人的本性。
據統計,2009年中國原油消費達3.88億噸,根據預測,2010年中國全年石油消費量將增長5%以上,達到4.27億噸;原油進口增長9.1%,達到2.12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55%。實際的數據可能要更高,因此,來源多元化將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徑。
韓曉平說,相對于此前過度依賴海上石油通道來說,陸上通道具有穩定性高,成本低等多種優勢,未來開辟陸上管道,我們還可以向西看。我們現在的石油進口主要是通過海上,主要通過南方的馬六甲海峽從中東、印度洋進口油然后進入到中國,這個比例非常之大,所以這就造成了整個中國石油供應過度依賴中東的石油,過度的靠馬六甲海峽,一旦那個地方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對于中國的石油供應會產生很多負面的問題。陸上管道能夠更加平穩的保證中國的石油供應,另外陸上管道的運輸成本要低于海上,因為海上我們要來回把石油從一個一個油田輸入到海邊又裝船運到中國的沿海,在這里再到一個一個的煉油廠,煉完油以后再運到各地去,周轉的成本也是比較大的。我們現在是從東西伯利亞來建立管道供應石油,未來我們也不妨從西西伯利亞建立一些管道。同時我們還要從西部的像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這樣一些國家來建立管道來供應?,F在已經有氣,未來要有油等更多的能源供應來保證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
我們以前提能源安全戰略,提的很多,但是把能源安全上升到國家最高戰略的層面上,對我們來說卻是一個新的題目,根據國防大學金一南將軍的設想,我們需要把能源戰略置于一個更大的安全觀里,這是對我們未來10年社會一個全新的認識,尤其是把能源安全的概念上升到國家最高戰略的層面上進行頂層設計與運籌,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對我們國家來說,對我們能源行業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我們目前的很多的戰略觀念比較模糊,我們忘掉了戰略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制勝,戰略一定要奪取全球優勢,一定要取得勝利,這是最核心的能源安全戰略觀念,是從對各種力量的運用,對優勢的追求,對勝利的追求,所以將能源安全戰略上升為道,制勝之道,就是一種對優勢的追求和營造,一種對勝利的追求!
中國領導人主張,能源問題是全球性問題。促進世界能源供求平衡、維護世界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緊迫任務。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國際社會應該樹立和落實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觀。深入開展能源開發領域的協商和合作,加強能源出口國和消費國的對話和溝通,強化能源政策磋商和協調,促進石油天然氣資源開發,維護合理的國際能源價格,滿足各國發展對能源的正常需求。全面加強先進能源技術的研發推廣,促進各國提高能源節約能力、利用水平、使用效率,推動潔凈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領域技術合作,建立清潔、經濟、安全可靠的世界能源供應體系。共同營造能源發展的良好國際環境,攜手維護能源生產國的局勢穩定,保持國際能源市場正常秩序,抑制市場過度投機,確保國際能源通道安全和暢通,推動形成長期穩定的能源生產、運輸、消費格局。
我們應當摒棄舊的能源安全觀,確立新的能源安全觀。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