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清潔能源,一主兩翼構建綜合業務體系。公司以LNG、LPG 清潔能源業務起步,經過30 多年的發展,通過清潔能源產業鏈的橫向和縱向延伸,目前已逐步構建起了“一主兩翼”的業務發展格局,形成“清潔能源—能源服務—特種氣體”三大板塊高效協同發展的業務體系,實現綜合能源“端到端”的全產業鏈布局,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
清潔能源:立足主業,能源轉型趨勢賦予時代機遇。隨著全球LNG 供給端的逐步寬松、運輸端的運力提升以及需求端接收站能力的快速擴容,LNG 銷售及資源匹配業務預計將逐步進入景氣上行周期。2023 年國內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約3900 億方,2040 年需求峰值有望達6100 億方,增量空間可觀。公司通過完善的資源池布局、高效的資源配置及穩定的順價能力構建起了清潔能源業務的競爭優勢,其中海氣長約為公司的核心資源,目前與馬石油和ENI 簽訂的每年協議量約100 萬噸左右,后續將擇機擴充長約規模;下游客戶實行精準資源匹配,終端用戶銷售比重穩步提升;過往8 年的LNG 平均噸毛利維持在500 元以上,順價能力穩定且享受華南高毛利市場溢價。
能源服務:稀缺優質資產,提升綜合能源服務商價值創造力。公司主要通過能源物流與能源作業開展綜合服務。能源物流板塊主要依托自有的船舶、接收站、漕運等核心資產,公司目前自主控制8 艘運輸船,在建船舶全部投運后年周轉能力預計將達400-500 萬噸;同時公司擁有華南地區唯一的民營接收站,LNG+LPG 合計周轉能力達300 萬噸,后續窗口期業務有望貢獻增量。能源作業服務包括回收處理及輔助排采,為上游資源方提供井口天然氣回收處理及低產低效天然氣井增產服務,目前公司合計控制的井上陸氣資源已近100 萬噸,井下治理井口數亦處于快速放量階段。伴隨國內天然氣的增儲上產,公司能源作業板塊有望實現快速增長,貢獻較穩定回報的同時構建較強的業務壁壘。
特種氣體:高壁壘終端應用,提供未來成長新動能。氦氣憑借優異的理化性質在半導體、光纖、低溫及航天領域實現較快需求增長,國內自主安全供應重要性凸顯。公司依托內蒙森泰LNG 公司建立BOG 提氦裝置,目前擁有高純度氦氣產能36 萬方/年,目前正同步推進新提氦工廠的產能建設,并積極布局進口液氦槽罐等資產,后續有望實現“國產氣氦+進口液氦”的雙資源保障。在終端應用方面,公司連接上游資源及下游終端零售氣站,并在海南文昌布局國內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的特氣配套項目,業務壁壘持續深化。后續公司在航天特氣領域擁有較大的成長空間,并為公司業務發展增添新動能。
投資建議:首次覆蓋,給予公司“強推”評級。我們預計公司2024-2026 年可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15.37、17.76、20.06 億元,對應EPS 分別為2.43、2.81、3.17 元,當前市值對應PE 分別為11x、9x、8x。采用相對估值法,考慮到公司能源服務業務的稀缺性以及特種氣體業務的高壁壘及高成長性,后續二者的利潤貢獻占比預計將持續提升。我們給予公司2024 年15 倍PE,對應目標價36.45 元,首次覆蓋,給予“強推”評級
風險提示:天然氣價格大幅波動、采購模式調整、項目建設及投產不及預期、匯率波動風險。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