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正好,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的詩經里景區游人如織,景區內的氫能電動車為游客帶來新體驗;在陜西省榆林市,氫燃料電池通勤車投入運營,一次加氫可行駛400余公里……在三秦大地,氫能正在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當前,陜西省加速構建“全鏈條”氫能產業生態。榆林市依托能源化工基地優勢,加快開展制氫、儲氫、氫燃料電池等氫能領域技術攻關和產業示范;渭南市的低成本化制氫工業體系和重型貨運示范應用場景極具市場競爭力;西咸新區作為陜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總窗口,不斷加快氫能產業創新聚集區建設,已吸引全省逾1/3的氫能企業入駐。
加強“校地合作”,攻克技術難關
在西咸新區秦創原·氫合灣產業園里,陜西旭氫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旭氫時代”)工作人員正在加緊對生產線進行改造。這是陜西省首條全自動化氫燃料電池電堆生產線,于2023年底正式投產。
剛使用一年多的產線為何要調整?“因為我們的產品已經升級到第三代了,即將量產的新品體積更小、功率更大,原有的產線自然也要進行升級。”旭氫時代總經理孫劍說。
2021年11月,陜西氫能產業鏈首批“鏈主”企業陜西旭強瑞清潔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旭強瑞公司”)落子西安,旭氫時代由此誕生,主要產品鎖定氫燃料電池電堆。這是氫能車輛生產的核心部件,氫氣在這里與氧氣產生電化學反應轉化為電能,以一輛價值100萬元左右的氫能重型卡車為例,近30%的成本都在于此。
如何攻克核心技術,一度讓企業“頭疼”。彼時,陜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剛剛成立幾個月,還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秦創原是陜西舉全省之力打造的集轉化、孵化、產業化于一體的科創綜合平臺。而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正是秦創原的總窗口。
“了解到企業的需求后,我們第一時間找到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陶文銓,促成雙方合作。”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主任楊穌介紹,陶文銓院士的團隊已深耕相關技術20余年,雙方一拍即合,通過股權合作等形式,好技術從實驗室走上了生產線,雙方實現了共贏。
旭氫時代第三代產品正在加快研發,預計年內正式發布,單堆額定功率提升至150KW,體積功率密度達到4.1kW/L,每年預計可生產2000臺(套),能夠滿足1000臺氫能重型卡車的需求。
近年來,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陜西氫能產業多方面技術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這樣“校地合作”故事還有很多。
渭南市不斷深化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的合作,推進“西安研發,渭南轉化”的協同發展模式。榆林市依托以榆林中科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為龍頭的“一院兩校多所”科創體系,引進院士專家團隊開展綠氫、綠氨、儲氫等一系列新能源及能源清潔化利用等研究。
應用場景落地,產品加速升級
各類氫能應用產品正成為在文旅市場上的“新星”。不久前,家住西咸新區的邢斌在詩經里景區和朋友一起體驗了景區內的“氫能助力車”。“之前在網上看到景區有‘氫能小車’,感覺很新奇,正好朋友來西安玩,就想著來體驗一下。”邢斌告訴記者。
這些助力車由位于西咸新區的盛世盈創氫能科技(陜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世盈創”)自主研發,采用氫燃料電池技術,利用氫氣和氧氣的化學反應產生電能,10秒即可更換氫瓶,最高時速可達25km/h,續航超80公里,具有長續航、輕量化、高安全等優勢。
應用場景為研發提供了方向。“氫氣泄漏檢測是所有涉氫環境都需要的,相比儀器,氫氣檢測膠帶更輕便。氫能助力車、氫能公交車等有在戶外進行日常維護、檢測的需求,氫氣檢測膠帶更輕便。”盛世盈創負責人田東明介紹,氫氣檢測膠帶的核心技術此前被海外壟斷,雖然公司看好這個市場,也研究了相關專利,但反應時間的問題始終難以突破。
在秦創原的幫助下,企業與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馮國棟團隊合作,不到2個月,技術難點就被攻克了。新產品不但性能提升,且成本遠低于進口產品,產品預計今年6月發售。
市場需求攀升,推動氫能產業快速發展。在位于榆林市的陜西氫能自用撬裝(雙河)加氫站,平均每天有20輛氫能重型卡車前來補充能量。陜西氫能運力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剛表示,他們的目標是2030年實現1萬輛氫能重型卡車、5000輛公共交通及公務車輛運營,投用400座加氫站。
“盤活市場,能夠為產業鏈各類產品技術升級、降本增效爭取時間。以整車企業為例,訂單增加,不但會‘攤薄’成本,而且能獲得更多車輛數據,助推產品加速升級。”陜西氫能標委會委員呂美軍說。
“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鏈條完備
氫能產業何以集聚西咸新區?答案在“鏈”上。
質子汽車氫能重卡是行業“龍頭企業”,它能為當地帶來什么?西咸新區涇河新城雙碳光伏產業園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千里介紹:“像質子汽車這樣的龍頭企業,為我們聚集產業鏈提供了方向。質子汽車落地后,我們將該企業的上下游企業梳理出來,挨家挨戶上門招商。”
西安伯肯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伯肯”)就是這樣被“鏈”來的企業。該企業母公司北京伯肯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上市,是國內氫能領域的領軍企業之一。
“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這樣的產業鏈環境,誰不心動?”西安伯肯相關負責人黃文斌說,“我們主要做供氫系統,入駐西咸新區氫合灣園區后,我們與盛世盈創、質子汽車等企業建立合作,共同提升產品質量。”
“類似這種‘以商引商’的例子還有很多,盛世盈創今年就為我們引來了京城股份、上海協氫等多家鏈上企業。有了‘生態’,集聚效應越來越顯著。”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產業園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志超說。
涇河新城產業園將入駐企業視為自己的“伙伴”,與企業共同成長。“我們每周都會與入駐企業交流研討。通過交流,我們發現園區很多企業都有涉氫測試需求,所以去年我們開始建設氫燃料電池共性測試平臺,讓企業不出園區即可完成檢測。”于志超介紹,未來園區還將不斷建設各類測試平臺,同時探索高效供氫問題的解決方案。
據了解,西咸新區已引入氫能企業78家,涵蓋全產業鏈。未來,西咸新區將從政策、金融、平臺、應用場景等方面持續發力,加速構建以氫能產業為代表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氫”風正勁,聚能成勢。作為陜西氫能版圖重中之重的榆林市,通過西部氫博會搭建氫能產業合作“雙向奔赴”的橋梁,不斷加強與國內外龍頭企業、專家學者和科研機構的對接合作,2024年簽約儲氫裝備、輸氫管道等20個重點項目,吸引投資85億元。與此同時,榆林將氫能產業列為全市10條重點產業鏈之一,每年拿出3億元支持氫能產業發展。隨著華秦氫能產業園、榆林零碳產業園等項目的落地,榆林正在持續推進氫能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助推產業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全國首個省級氫能運營平臺企業——陜西氫能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也落地榆林,公司立足陜西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技創新優勢,全力打造千億級氫能產業集群。
渭南市則積極謀劃氫能及燃料電池相關項目,開展多場景規模化重卡公交示范應用,引進中國電子、億華通、陜煤集團等優秀企業,建設渭南燃料電池產業基地和韓城氫能產業園,實現產業集聚,打造西部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高地。
“氫能產業是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是陜西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2025年陜西將加速構建安全穩定的供氫體系,加快建立便捷高效的加氫網絡及供氫體系,持續拓展多元化應用試點場景,不斷打造體系完善的產業鏈條,建設互為支撐的產業節點,進一步完善省內氫能產業鏈,搶抓機遇、積極作為,推動陜西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陜西省能源局副局長劉齊說。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