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與經濟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政策與經濟
- 宏觀經濟
- 從講臺到甲板:一位船長的二十年“跨界”——記“三航樁22”號船長李
從講臺到甲板:一位船長的二十年“跨界”——記“三航樁22”號船長李
2025-05-13 08:04:00
中國能源網
通訊員 葉志豪 路鳴
10萬海里,這不僅是船舶繞行地球5圈的航程,更是中交三航局寧波分公司船長李仕敏跨越二十年的非凡人生航跡。二十載時光流轉,這位從講臺邁向甲板的逐夢人,在驚濤駭浪中歷經淬煉,終成行業翹楚。他的奮斗故事,是關于勇敢選擇、執著堅守與不斷突破的生動寫照。
從教書育人的園丁,轉身成為征服海洋的船長;從碼頭工程的攻堅戰場,駛向海上風電的建設一線;從專注技術的深耕細作,到駕馭大國重器的責任擔當,每一次跨越都如浪花激昂拍岸,最終匯聚成新時代工匠精神的磅礴交響。
1986年出生的李仕敏,原本擁有一份安穩的工作。中師畢業后,他走進校園,成為一名教師,過著規律而平靜的生活。然而,2004年的一個偶然契機,徹底改寫了他的人生劇本。
一個同鄉向他描述了自己在海上工作的場景,讓他對大海十分向往,毅然加入中交三航局寧波分公司,踏上了一條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全新道路。“我和我的祖國,像海和浪花一朵”,每當有人問及他轉行的緣由,內斂的李仕敏總會想起這句歌詞,“歌里唱的,就是我年輕時心中的詩和遠方。”
初入公司,他被分配到洋山二期項目的“三航砂樁1號”船上擔任水手,學習打沙樁、船舶日常維修保養等基礎作業。對于此前從未涉足海洋工程領域的他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面對繁雜的操作流程、惡劣的工作環境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李仕敏沒有絲毫退縮。憑借著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他迅速適應了崗位要求。
白天,他緊跟老師傅上船進行實操學習;夜晚,便埋頭鉆研技術資料,反復琢磨施工規范。筆記本上,密密麻麻標注著不同地質條件下的打樁參數。正是憑借著這種勤學苦練的態度,他很快掌握了打樁施工的核心技能,并逐步成長為班組里的骨干力量。
2007年,李仕敏調任“三航樁5號”實習大副,參與建設國內最大的礦石碼頭——鼠浪湖碼頭。在這個項目中,他親身見證并深度參與了大型海上工程項目從無到有的全過程。這段寶貴的經歷,不僅極大地鍛煉了他的專業素養,更錘煉了他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在此過程中,他開始密切關注地質條件、潮汐變化、船舶定位等影響施工效率的關鍵因素,并在實踐中逐步總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現場管理經驗。
自2015年起,李仕敏擔任“三航樁18”號大副,正式投身海上風電建設領域;2019年晉升為船長,先后參與了嘉興海上風電、岱山4號、嵊泗及象山1號等多個重點項目的建設。
其中,他在嘉興風電項目的出色表現令人矚目。項目樁位為風電群樁承臺梅花樁,船位在施打完4根群樁后,需要180°轉向掉頭繼續施打剩余4根群樁,操作上需要同時調整10個定位錨。樁位地處杭州灣急流區,在離樁位30米處原地掉頭起拋錨并精準控制船位,該極限操為整個團隊帶來嚴峻挑戰。
李仕敏憑借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結合潮汐表數據,科學規劃錨位布局,并通過多次錨艇實驗不斷優化操作方案。最終,他以高超的技藝,通過錨艇的配合和充分利用海水漲落潮,僅用4個小時,完成船舶原地掉頭和10個錨位的重新定位,較常規起拋錨作業時間大幅度縮短了10個小時,極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贏得了業主和團隊的一致贊譽。
在東海洶涌澎湃的波濤中,一艘鋼鐵巨輪巍然屹立于波峰浪谷之間,它就是“三航樁22”,是中國海上工程力量的卓越象征。而這艘國產重器的掌舵人,正是李仕敏。2025年,李仕敏擔任“三航樁22”號船長,開啟了人生的嶄新篇章。作為目前海上風電建設領域的主力施工船之一,“三航樁22”肩負著多項國家級重點工程任務。
“三航樁22”是國內自主研發首艘110米架高旋轉式打樁船,總長99米、型寬34米、型深7.2米,樁架高度達110米,配備最大吊重1000噸的全回轉起重機,能夠高效完成95米+水深的沉樁作業。
其創新設計令人矚目:采用旋轉式結構,可在無需頻繁移動船身的情況下,靈活自主完成多角度沉樁作業,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同時,樁架具備折疊功能,通航高度低于47米,能夠輕松穿越跨海大橋等低矮障礙,特別適用于深遠海和老舊碼頭改造等施工場景。
2025年初,“三航樁22”迎來了它的首次亮相——在臺州灣陸島聯動綜合碼頭項目中,成功完成了下水作業的首根84米鋼管樁沉樁任務。
該項目施工區域海底地形復雜多變、巖層分布極不均勻,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樁體傾斜或斷裂。面對重重困難,李仕敏帶領團隊反復推演施工方案,結合實時風向、水流數據制定詳盡的應急預案,并首次引入厘米級衛星定位系統,以實現樁位的精準校準。
沉樁當天,全回轉起重機將樁長84米,直徑1.2米的鋼管樁緩緩吊起,樁架通過回轉機構精準定位目標角度。隨著液壓錘的轟鳴聲響起,樁體以每分鐘60厘米的速度緩緩貫入海床。在整個過程中,團隊實時監測貫入度與標高數據,嚴格把控施工質量,最終將誤差精準控制在設計范圍內,圓滿完成了首樁施工任務。
二十年來,李仕敏把三尺講臺的耕耘化作萬里海疆的堅守,那些精準沉入海底的樁基,是鐫刻在蔚藍版圖上的奮斗坐標,更是新時代三航建設者在浪花里挺起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