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列載有3300噸鋁土礦的“煙臺-召壕”專列在山東港口煙臺港鳴笛啟程,奔向內蒙古。這是首條橫跨山東、河北、陜西、山西、內蒙古五省區,貫通國鐵五家鐵路局的“西煤東礦”雙向運輸綠色通道,通過跨局協同與“返程捎腳”模式創新,將西北鋁企原料保供時效壓縮至72小時,綜合物流成本降低超七成,為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面對西北地區鋁產業產能集中釋放與運輸資源錯配的雙重挑戰,煙臺港鐵路公司、礦石公司聯合國鐵濟南局組建專項攻堅團隊,三赴內蒙古工廠實地勘察。在深入分析召壕站、馬場壕站等節點運輸條件后,創新構建以召壕站為支點的“鐘擺式”運輸體系,量身設計涵蓋運輸徑路規劃、運力調配、裝卸保障等環節的運輸方案。通過“卸船配空同步預報、堆場倒運編組協同、到站卸車無縫銜接”的三步作業法,使港口裝卸效率提升15%,鐵路車輛周轉率提高20%。
為破解企業轉型鐵路運輸的成本顧慮,煙臺港協同國鐵濟南局、西安局、北京局、太原局和呼和浩特局創新設計“跨局最優徑路”,爭取地方政府補貼政策,控制全程物流成本。在首列專列發運中,港鐵雙方通過智能調度平臺實現信息實時交互,35噸敞頂箱車底精準匹配裝車需求,車輛在港停時壓縮0.1%,全程運輸時效穩定在72小時內。
由鄂爾多斯召壕站發出的煤炭專列,在抵達華東地區目的地卸車后,再到煙臺港裝載鋁土礦,返回召壕站。整個過程由煙臺港技術團隊現場指導智能化卸車作業,讓西部的煤炭和東部海運而來的鋁土礦形成“西煤東礦”雙向循環運輸模式,盤活鐵路運力,實現腹地企業、港口、鐵路等多方共贏。
據介紹,利用返程空車捎載鋁土礦,單車運量提升28%,每年可為煙臺港新增鐵路貨運量100萬噸。煙臺港正將“跨局協同+綠色運輸”模式向銅精礦、鐵礦石等多種貨種復制,充分發揮路港樞紐間協同效應,發力多式聯運業務,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支撐。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