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市場呈現“量價齊跌、需求疲軟”的不利態勢下,晉能控股裝備制造集團鐵運公司迅速響應,全方位布局,積極探尋破局之道,力求在困境中實現突圍,邁向穩健發展的新征程。
鐵運公司加強監督檢查,緊盯安全難點、變化點.把作業結合部、試風防溜、單崗作業、帶電作業、高空作業、分路不良、鐵鞋使用、后半夜作業作為檢查時的重中之重。各生產站段主要負責人對安全管控做到心中有數,有措施,有防控,能監控。非正常作業和重點維護維修工作,生產單位的值班領導做到親臨現場,落實盯防責任。同時,嚴防各級管理人員安全管理的時緊時松苗頭,加大現場安全監管力度,重點突出領導干部在現場管理中的作用,規范職工操作行為,了解職工思想狀況和安全生產情況,嚴格現場安全管理措施落實,同時強化班組內部考評和站段綜合考評,進一步加強現場安全管理和隱患排查治理。
扎實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不斷強化職工思想教育,提高班前會質量,對安全不放心人員進行排查。推行班后會點評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手指口述”“呼喚應答”等安全確認法,對職工安全作業行為、作業標準和規章制度執行等情況,通過班后自評、互評和點評,并強化點評結果綜合運用,進一步提高全員標準化執行意識。同時,鐵運公司進一步強化標準和規范意識,嚴格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和規程措施,抓好精細化管理,持續夯實安全管理基礎。在基本能力方面,著力抓好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作業人員安全培訓,全面提升各級人員安全素質。壓實業務保安責任,強化安全保障能力建設,以嚴字當頭、實字托底,以嚴促實、以實為安,做實安全“三基”。
公司優化運輸組織,加強調度協調,高效完成煤炭運輸任務,健全應急管理體系,推進王臺礦車站更新改造與資產盤活,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召開季度經營分析會,分解指標,明確降本增效舉措與自檢自修項目,強化資金計劃管理,促進部門協同,保障經營指標達成。面對老區礦井資源枯竭、鐵路運量衰減,公司以改革創新提升經營質效,增強創新能力,加大軟硬件投入,提升線路運力,升級成莊站、寺河站聯鎖設備,搭建東洼隧道應急通信系統,更新列車尾部防護裝置與變電所低壓設備。在集配站至成莊站區間,研發并實施斷軌監測報警系統,實現巡道減人提效。 公司抓好機車、車輛、特種設備管理,做到檢查零死角、全覆蓋,形成設備隱患排查長效機制。跟蹤國鐵先進科技,收集適合礦區的新技術、新裝備等信息,及時引進轉化。聯系行業協會,參與技術標準編制修訂,提升管理水平。搶抓“公轉鐵”政策機遇,開拓外部運輸市場,為西區鐵路前期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培育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推動裝備產業升級,開展新能源機車運行實驗。引進先進技術設備與養路機械,推進設備信息化、機械化、智能化融合。
公司創新使用“雙預控”系統管理工作,加強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跟蹤治理,做好年度、專項、動態風險辨識和評估,強化重點區域、重要部位安全風險管控,落實好風險管控責任;進一步完善隱患治理責任體系,加大事故隱患、變化點、高風險作業的排查力度,嚴格隱患整改閉合;持續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鞏固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效果,制定安全專項整治計劃,加強基礎設備建設,提升現場安全保障能力;緊盯鐵路運輸重點環節,強化人身安全、防溜、試風、防軌道電路分路不良、防漲軌斷軌、施工工程、公共設施、作業結合部等重要環節的安全管控,確保重點作業環節的安全。
推進新能源機車合作研發,開展設備春檢與改造,提升本質安全水平,為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全面修訂規章制度,規范流程,完善督查督辦與績效考核機制,推進檔案管理體系建設,提升工作效能,營造高效辦公環境。聚焦高質量發展,探索信息化、智能化、機械化新路徑,推動基層站段在安全生產、管理體系、設備設施方面的發展,促進科技創新與生產融合。從精細化管控入手,加強資金與預算管理,強化財務風險控制,建立健全預算管理、風險分析評價制度,完善內控與風險防范體系,提升管理水平。面對市場壓力,攻關關鍵技術與設備,加強創新成果運用,激發員工立足崗位、攻堅克難的積極性,發揮員工才智與現場經驗。
公司深化人力資源改革,實施改革措施,加大人才引進,開展專業技術與操作序列評聘,促進人才流動與成長。建立崗位績效工資體系,構建科學用工機制,提高勞動生產率。科學優化勞動力配置,為東大鄭莊專用鐵路儲備專業人才。完善技術技能人員培訓機制,加大職工培訓力度,計劃三年內培養12名機車司機,加強對外包隊伍培訓的監督檢查,完善技能人員培養與考評機制,拓寬晉升通道,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引深“三基”建設,健全制度、考核評價、風險管控與創新體系,夯實標準化管理,提升員工素質與公司管理水平。提升信息化、可視化、機械化水平,完成設備升級改造,推廣小型工器具使用,攻堅現場可視化,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提出“三級學習”理念,推行中心組、管理干部、職工三級學習積分制,建立學習檔案與積分表。針對礦區鐵路線長面廣、作業分散的特點,將培訓下放至站段,由技術骨干擔任講師,利用工作間隙開展“班組課堂”,提升職工技能。各工區班組利用實訓基地,開展“以老帶新”“以高帶低”“以點帶面”培訓,通過實地操作提高動手能力。相關部門調研后科學配置學習資料,豐富學習形式,提升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