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圍城》中一句話,"不知怎么,外國一切好東西,到中國沒有不走樣的" 。中國從2009年開始推出“金太陽“政策,意在效仿德國的光伏激勵政策的成功經驗,推動本國光伏市場。問題是政策被“改良”地面目全非:強制入網變成建議并網,全部收購變成審批篩選,發電電價補貼變成事前系統補貼。真是差之毫厘,謬已千里。
金太陽政策執行三年以來,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由于金太陽政策采用的是事前補貼方式:項目通過評審后就給補貼,騙補、先建后拆、報大建小,難以監管。電站建設采用次級組件,質量縮水,難以管控。目前能源局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尷尬事實——“錢發下去了卻沒見到申報的發電量。”相關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自2009年批復的“金太陽”示范工程僅有裝機總量40%的發電量實現并網,其他工程均因各種情況未完成并網或延期。
金太陽政策在發布初期,正值光伏組件價格高企,光伏并網為電網所排斥,國內對光伏應用缺乏認識的環境,金太陽的光伏項目確實起到了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示范、探索作用。但隨著近年光伏產品價格的急劇下降,電池發電效率的提升,光伏電站的投資回報已經大大縮短,加上電網對分布式光伏并網的開放,民間對光伏電站投資的吸引力和認知早以今非昔比。尤其是當前面對光伏外憂內困的危險處境,國家需要急迫打開光伏分布式國內市場的狀況,金太陽政策已經無法適應目前的光伏產業發展的形勢要求,應該立即停止,改弦更張,時不我待。
現在是應該還原從德國取回真經的時候了,執行強制光伏上網電價(FIT),新政策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 所有光伏發電電網強制并網,沒有商量
2. 全額收購,沒有電站的大小門檻
3. 設定年度裝機上限,先到先得,項目1MW以下無需審批(只要發電符合并網標準),改為備案制
4. 上網電價按地區分為西部、中部、東部,執行三個地區統一電價。由于中國國土面積比德國大很多,地理條件更復雜,不能全國統一執行一個上網電價,而是要根據各區域光輻照資源劃分為三個上網電價。上網電價逐年下調。
5. 上網電價隨光伏電站的規模增加而遞減,也就是規模越大的電站,上網電價越低。目的是鼓勵分布式小型電站,抑制大型集中式地面電站的建設。
將現有的“事前裝機補貼”變為“事后發電補貼”。只有采用以實際所發電量作為激勵政策的計量標準的電價補貼政策,才能降低項目監管成本,提高審批效率,減少審批費用,直接鼓勵多發綠色電量,把有限的國家投入用在刀刃上,提高國家投入的經濟性。
總之,中國只有改革目前的光伏激勵政策,建立一個公平、客觀、透明、高效、普惠的補貼制度,才能真正釋放出中國國內光伏市場的巨大潛力。讓陽光普照大地。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