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新能源,實質上是就是隨著新技術的出現而陸續能被人類轉化為能量的資源,隨著人類技術手段的提高,新能源的范疇越來越大,加之現在人類對能源的環保要求,水力,風能,太陽能,核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以其污染少,可獲取量大或可再生的優勢成為人們開發的重點。核能和水能目前主要應用在電力上,上面已有敘述,故不再贅述,下面重點敘述三大新能源。
1. 太陽能的發展歷程和成就
太陽能是指通過技術手段直接將太陽的光,熱,轉化而獲得的能量,是可再生能源。太陽每秒鐘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當于500萬噸煤,是一項豐富的資源,既可免費使用,又無需運輸,對環境無任何污染。從70年代初世界興起開發太陽能的工作時起,我國開始重視太陽能的應用。1975年在河南安陽召開“全國第一次太陽能利用經驗交流大會”太陽能研究納入政府計劃,獲得了經費和物資。八十年代,太陽能的利用緩慢發展。
進入九十年代,我國先后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發展綱要》,明確提出我國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新世紀初,太陽能利用技術在研究開發、商業化生產、市場開拓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發展。
發展到今天,我國太陽能的利用取得了很大成就,使用范圍日益擴大。目前家用太陽能熱水器在中國已經相當普遍,光伏產業逐漸壯大,2007年太陽能光伏電池年產量約為1GW,占世界的1/4,僅次于日本和歐洲,位居全球第三,年增幅達200%,產能達2GW(含薄膜電池)。
2. 風能的利用歷程和成就
中國的風能總儲量估計為1.6×109千瓦,列世界第三位,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在1980年,風能的利用被列入六五計劃的科研項目中,以解決西北地區農牧民的供電問題。
80年代中后期,我國的小型風力發電機形成了規?;a的能力。2000年對全國小型風力發電機產品銷售量的統計,全國共銷售小型風力發電機產品12670臺套。進入21世紀,經過多年的研究大量的時間積累加之政府在環保行業的持續政策鼓勵,大部分風力發電設備逐漸產業化, 2008年全年,中國累計裝機容量為1220萬千瓦,新增裝機容量為620萬千瓦。
3. 生物質能(沼氣)
沼氣是有機物在厭氧條件下經微生物的發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種可燃性氣體。從建國開始,沼氣就以其原料來源廣泛,技術含量低,而且適合農村的情況,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而受到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1958年4月11日毛澤東主席指示,要好好推廣沼氣; 1959年毛澤東主席視察安徽時指出,沼氣又能點燈,又能做飯,又能做肥料,要大發展。1975年4月11日國家紀委、農林部、中科院聯合在四川召開全國沼氣利用推廣經驗交流會。1977年農林部籌備成立了沼氣辦公室,1979年9月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大力推廣沼氣。2004年10億元國債資金給農民建設沼氣項目繼續實施。
發展新能源的重要意義。新能源的開發有效彌補資源不足,解決人類高速發展引起的能源枯竭問題,是關系人類的生存大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戰略意義;并且新能源多是清潔能源,有效保護環境支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山區,西部,邊遠地區等,新能源則有效的支持了工商業的發展;同時,新能源也包括對垃圾的資源性利用,比如農村地區的沼氣等的利用,不僅低成本獲取了能源,對這些動物糞便,秸桿等農業廢物也是很好處理,而循環后的轉廢料為肥料有效支持農業。
另外,新能源產業作為21世紀的新興產業,被各國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例如中國最近幾年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發展以及節能汽車已經在經濟發展中表現出強勁勢頭。并且我們也需注意新能源是在新技術發展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而新能源本身的發展又推動了科技的應用。
六十年來,我國的能源部門歷經風雨,走出了自己的一條發展道路,保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效的進行,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面對新世紀全球化的挑戰,新中國的能源部門必將發揮其優勢,在激烈的競爭中,開辟自己的市場,支援全面小康的建設。(中央財經大學產業經濟學系主任 張蘇,經濟學博士,副教授)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