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高溫超過37℃,江城仍高燒不退。武漢市園林科研所有一支科研團隊,在如此難受的高溫酷暑天,無論是在室外采樣,還是在室內檢測,他們的工作都與空調、電扇“絕緣”。他們就是該所植物營養研究室專門負責為江城綠地土壤“體檢”的“土壤醫生”。
冒42℃高溫采集土樣
26日下午2點30分,市園林科研所植物營養研究室負責人金晶,與70后高工王樸一道,頭頂烈日,來到武昌余家頭立交橋下綠地采集土樣,以便給這塊綠地的土壤“體檢”。
雖然氣象部門發布的氣溫只有37℃,但由于城市熱島效應等原因,中心城區陽光直射處,氣溫遠遠高出這一數值。這不,汽車儀表盤顯示,此時綠地附近車窗外氣溫高達42℃!
王樸拿起鐵鍬,在距離一棵新栽法桐約2米處,挖了一個20多厘米深的小坑,然后用旋鏟鉆取出約1公斤泥土。金晶將泥土取下,仔細觀察土塊后,裝進寫有編號的塑料袋內。之后,將草坪復原。他們一共選取3個地點,各取一袋土樣。烈日當頭,兩人工作半個多小時,已是滿頭大汗。
在每個點取土之前,金晶都要先拿出GPS衛星定位。她解釋,定位和樣本數據會輸入電腦。今后,不僅可以查詢每個取樣點的土壤營養數據,還能對土質變化跟蹤檢測,并根據土質變化情況,向相關單位提出建議,土壤缺什么營養,就補充什么營養。
實驗室檢測不能開空調
采集完土樣回到單位,金晶帶領6人“土壤醫生”團隊,鉆進土壤檢測室,開始檢測所取土樣。
武漢晚報記者看到,4名檢測人員穿上白大褂,戴上護目鏡、防塵口罩和手套,進入制樣室。桌上擺著幾個不銹鋼托盤,托盤內擺滿了圓球狀的土樣,乍看頗像一枚枚肉丸。記者退出后,檢測人員關上室門,里面頓時傳出“乒乒乓乓”木棰敲擊土塊的聲音。
透過窗戶玻璃看去,記者發現,室內有的負責敲碎土塊,有的負責碾碎顆粒,有的負責篩分土樣。隨著土塊不斷被敲碎,室內塵土飛揚,片刻工夫,已是塵霧迷漫。雖然墻上掛著空調,但沒有開機。金晶解釋,篩分后的土樣,顆粒最小的,細膩如同面粉,一開空調,這些“面粉”會被吹散,制樣就無法完成。再熱,檢測人員也只能忍受。
當檢測人員完成任務出來時,一個個衣服濕透。護目鏡的鏡片上,布滿汗水蒸發后產生的水霧。之后,檢測人員將面粉般的土樣分裝到一些小瓶和試管中,分別添加不同的化學試劑,檢測其中的物理和化學成分。
記者看到,3個檢測室內,既沒有裝空調,也沒有裝電扇。電子溫度計顯示,溫度最低的30.4℃,最高的32.5℃。雖然氣溫比室外要低,但對穿著白大褂,戴著橡膠手套工作的檢測人員來說,那滋味無異于身處蒸籠。
王樸告訴記者,實驗室開空調、電扇,溫度會直接影響到檢測結果。
土壤檢測顛覆傳統綠化理念
今年,市園林和林業部門計劃讓全市44座立交橋匝道披上新綠或綠化升級。為了讓這些立交綠地因地制宜,種上合適的樹木,市園林科研所受市園林和林業局委托,對各處綠地的土壤營養狀況進行精確檢測。目前,已有24座立交橋綠地土壤完成“體檢”。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只要是晴天,天氣再熱,他們也要外出取土檢測。
金晶透露,王樸課題組正在探索建立“武漢市土壤理化性狀信息化體系”。目前,課題組已采集到全市600多個取樣點的數據。這一課題的研究成果,將顛覆以往“先種樹,再檢測土壤”的傳統理念,而是將程序倒過來,先檢測土壤,再種植合適的樹木。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因為樹種下后發現土壤不合適,再回頭對土壤進行改良。采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大大節省城市綠化的人力和物力,還能提高花草樹木的成活率。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