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正在逐步參與碳捕獲、利用和儲存(CCUS)技術的開發,這對全球能源轉型需求非常重要。然而,包括澳大利亞、中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在內的該地區的CCUS項目面臨著重大挑戰,包括高昂的捕獲成本和不完善的監管框架。目前,天然氣加工占計劃二氧化碳捕獲能力的34%,其次是燃煤發電和氫氣生產。然而,捕獲成本可能占項目總支出的60%至70%,這帶來了重大挑戰。CCUS盈虧平衡點估計約為每噸二氧化碳100美元,這使得這些項目在沒有大量資金支持的情況下難以融資。
一些亞太國家正在制定CCUS的具體規定,但不確定性依然存在,特別是在二氧化碳跨境運輸和泄漏時的法律責任方面。例如,印度尼西亞正試圖調整其上游部門的合同結構,以構建CCUS,但監管框架仍在很大程度上處于發展階段,審批制度、二氧化碳泄漏責任以及當地法律演變的不確定性也是公司主要關注的問題。CCUS日益增長的地緣政治性質加劇了這些挑戰,跨境合作所需的政府間談判的復雜性也增加了難度。
CCUS的融資,特別是通過碳信用額的融資,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盡管存在這些挑戰,但該地區的一些國家,如日本,已經為CCUS的發展設定了明確的目標。日本目前是亞太地區唯一一個有明確CCUS目標的國家,目標是在2030年前啟動碳儲存項目。同時,中國可能是加速大規模采用CCUS的關鍵參與者。然而,技術方法的多樣性和市場的碎片化使該地區建立一個連貫的CCUS生態系統變得復雜。高昂的成本和零散的法規阻礙了這項技術的快速實施,亞太地區CCUS的成功將取決于政府協調監管、克服金融障礙以及使這些項目對能源部門投資者具有吸引力的能力。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