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近日稱,中國能源市場近期的價格改革對中國國有石油企業的信用狀況是利好消息。但標普同時警告,這些企業擴張所帶來的風險可能會使這一利好打折。
國內油價已盯住國際市場價格,調價周期由過往的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并不再受每次4%的調價幅度限制。標準普爾信用分析師盧文正表示:“政府的改革措施意味著石油企業現在能夠根據原油價格的走勢更為頻繁地調整產品價格。我們將此視為對煉油行業的利好。由于政府嚴格控制產品價格,這一行業在過去幾年內處境困難。”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6月底也宣布,非居民天然氣的“門站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實行最高上限價格管理,其中增量氣價格一步調整到與燃料油、液化石油氣等可替代能源保持合理比價的水平,存量氣價格分步調整,力爭“十二五”末調整到位。
該報告表示,國內石油產品和天然氣定價的改革措施將令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總公司)更好地把其產品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 該報告還指出,為了應對中國日益擴大的能源缺口問題,這三家石油公司一直進行大量的資本投資與海外擴張,這應有助于提升這些企業的儲量規模和擴大它們的經營范圍到中國以外的不同地區。
盧文正表示:“但與此同時,這種擴張已經導致中國石油持續性的自由經營現金流赤字,并且三家企業的總體債務都在上升。盡管我們預計中國政府對它們的支持力度不會減弱,但如果這些趨勢持續下去以及收購風險加劇,它們的個體信用狀況會面臨壓力。”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