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是個神奇的地方。從2004年開始,神木人因煤而富。在富得流油之時,當地政府宣布從2008年開始推行城鄉15年免費教育,從幼兒園到高中實現“零收費”。到了2009年3月,這一政策更進化為實施全民免費醫療。神木因此成為全國第一個公費醫療“特區”。彼時,神木地方政府因此受到各方面的交口稱贊。可這一切在今年初陡然逆轉,先是當地爆出非法集資金主資金鏈斷裂大案,后因縣領導要更迭的傳言引發千人聚集。神木一夜間成為和鄂爾多斯一樣的反面典型,風光不再。
頗多人感慨,如果監管部門能夠對非法集資保持高度警惕,那么神木人也不至于淪落到如此境地。這么輕飄的結論與現實差距畢竟太大。神木的教訓不止于非法集資問題,不止于對非法集資的監管問題,要全面、深入地解剖神木樣本,從中找到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共性問題。
第一個教訓,神木致富靠的是資源,沒有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具有內生動力的經濟模式。一個企業要實現基業長青,需要一個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一個地方要實現經濟穩定、持續發展,需要建構本地經濟的產業競爭力,因此才能產生出內生動力,推動當地就業,留住并吸引資金投資,實現在地方區域內主導產業拉動經濟、配套產業支持經濟的良好局面。但是神木從十年前開始經濟實力躍升,到十年后黯然失色,始終走不出依賴煤炭采掘業的路徑。所謂千億GDP,看著唬人,實際上是以資源、環境為代價,將子孫財富變現在當期。一方面,是環境隱形欠賬無數;另一方面,則是經濟增長全指望煤價上漲。這樣的經濟模式是存在明顯缺陷的。現實中,神木乃至榆林,乃至晉陜和內蒙,近幾十年都是以煤炭為主導產業,因煤而興旺,又因煤而蕭條。這種信馬由韁的經濟發展是缺乏思路和不負責任的,不管它碰運氣碰出的發展成績短期內有多么亮麗,也終將被打回原形。
第二個教訓,因為地方經濟虛胖,才導致以錢生錢、追逐暴利的非法集資猖獗。我并不認為監管部門應對非法集資在神木的泛濫承擔主要責任,現實中,沒有幾個人是天真幼稚的,面對百分之幾十乃至幾百的利益,卻完全沒有承擔風險的準備,這種說法只能用來哄哄小孩子。說到底,不能悶聲發財時高唱市場自由就是好,到了風險暴露時,卻哭喊著要社會公眾替少部分人的貪婪埋單。本質上,神木與鄂爾多斯乃至江浙的地下金融都具有共性,都是因偶然機遇聚集的龐大資金無處可去所致——聚焦本地,幾個本地膽大包天的人借此斂財,揮霍一空然后一地雞毛;投資外地,那么似乎除了到北上廣買買房子就沒有其他想法。看看阿拉伯那些產油國吧,一方面在賣石油,另一方面則在投資全世界,投資源、投股權、投項目……相形之下,高下立判。所以,得到財富之后,守住財富是更大的課題。煤城并沒有做好這個課題。
第三個教訓,地方政府的民生支出冒進,給地方財政帶來了嚴重負擔。“惠民生”這個口號人人會講,但怎么做實事是真學問。個人認為,神木最近三年搞的教育醫療全免費或許是欠缺縝密調研的舉措。一方面在地方搞“見者有份”的民生普惠舉措,也必須要講權利和義務的對等原則,不能把“惠民生”混同成“做慈善”,以為讓群眾民生支出“零負擔”就是可以頂天的政績,一旦地方財力有起伏,遺禍無窮。二是再有錢也要量入為出,尤其要有發展眼光,區分社會發展階段,2010年,曾有媒體采訪神木當地領導,講“全縣近40萬人,第一年人均花400元,總共就花1.5億元”,這個邏輯支持其完成一步到位改革,卻完全忽略公共服務支出上漲的趨勢,忽略了受惠于制度的人學習花錢的能力,以為神木縣不僅有“聚寶盆”,還掌握了“印鈔機”。
到此為止吧,愿不再有第二個神木。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