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北京市環保局對全市汽油儲油庫開展油氣排放專項執法檢查,以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排放。而此前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對外通報,中石油大連石化分公司“6·2”爆炸火災事故為責任事故。地面儲油庫安全性較差等問題逐漸引起關注和反思。
日前,在煙臺舉行的“地下水封式能源洞庫修建關鍵技術高端研討會”上,多名院士、專家呼吁,須更加重視利用地下隧道儲油,建立地下能源庫的作用。為促進、規范行業發展,地下水封洞庫的國家標準亟須出臺。
應加快地下能源庫建設
“我國目前有上億輛汽車,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石油。但我國的備用能源遠不及美國和日本。一旦爆發戰爭,國內儲油能夠支撐多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王夢恕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據了解,目前我國石油儲備僅夠用40天。王夢恕認為,受資源限制,未來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還會進一步提高,石油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重視地下儲油系統,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仍須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實際上,早在2003年,王夢恕就和錢七虎、王思敬、陳肇元、施仲衡等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一起,呼吁國家將原油戰略儲備庫建在地下。彼時,國家剛啟動了地上國家石油儲備庫的一期規劃,王夢恕等人就已經意識到,地下隧道儲油,遠比地面安全。
據介紹,地下水封巖洞儲罐埋于地下,油氣散失量小,大大降低了火災和爆炸的危險性,安全可靠,消防設施簡單。同時抗震能力強,不易毀壞。
錢七虎還曾提出,節約用地是建設地下石油儲備庫的重要優勢。地下庫深埋地下,其地面設施僅有1/10。如果以500萬立方米庫容計,地下庫可以節約土地13000畝左右。
水封技術仍有差距
相關資料顯示,很多國家已將地下水封洞庫用來儲存各種油品,美國已建成上百座地下水封洞庫,歐洲目前僅LPG巖洞儲庫就建造了20多座。
那么我國目前的建設情況如何呢?
據介紹,我國地下水封洞庫建設尚處于起步期,目前已建和在建項目還不到10座。我國最早的地下儲油庫是1997年在汕頭建設的LPG項目。彼時,其技術原理仍由外國人提供,中鐵隧道集團參與建設。
此后,中鐵隧道集團相繼承建了黃島、煙臺LPG洞庫、錦州石油儲備庫、惠州地下石油儲備庫和湛江地下石油儲備庫等工程,積累了豐富的修建經驗。
與地面儲備項目建設不同,水幕系統設計、地下水位控制、施工期通風等是地下水封洞庫項目建設的重點,而水幕系統是決定地下LPG水封洞庫工程建設成敗的關鍵。
對此,中國中鐵隧道集團總工程師洪開榮向記者介紹,目前中鐵隧道已經掌握地下水封洞庫建設的核心技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
但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穎人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就我國目前的技術來看,雖然地下洞庫建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有了較大提高,但在水封技術應用上和國外存在一定差距,仍須繼續改進,“這對我們總結現有經驗、加速技術研發提出了新要求”。
亟須國家標準出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介紹,從當前的大背景看,推廣地下水封洞庫建設勢在必行,“必要并且緊迫”。從目前看,我國雖然已經掌握建設地下水封洞庫的關鍵技術,但并沒有大規模應用,在建設的過程中仍要加大研究力度,要對現有項目進行后評估,不斷提升和完善技術的穩定性。
同時,國家相關部門應出臺相應的支持政策、推進措施和籌融資方案,并制定相應的行業標準、技術標準,以引導行業的快速良性發展。
鄭穎人也對此表示贊同。他指出,作為一種安全、環保、經濟的油氣儲存方式,應適度加快地下水封洞庫建設。建議盡快完善建設規范,出臺地下水封洞庫的國家標準,為地下能源洞庫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