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市“寒潮”持續,煤炭企業運營風險加大,虧損面增加,“發展靠投資、增長靠增量、盈利靠漲價”的模式弊端凸顯。業內專家認為,未來幾年煤炭市場緊日子仍將持續,煤炭企業亟需補齊短板,提升競爭力,加快轉型升級。
——“出不出煤,都賠!”
記者在山西采訪時,所有煤礦的負責人都說,去年6月以來煤價一路下跌,“跌慘了!”跌幅比1998年金融危機還要深20%。
大同中煤礦業公司副總工孟慶紅說,去年10月4500大卡到5100大卡的煤價每噸600元至620元,今年跌到了370元。大同煤礦集團一名部門負責人說,“煤價天天跌,一些客戶的船裝了煤在海上游蕩,以拖延到貨時間。企業所有運銷人員都在跑市場,盯車皮、盯港口、盯用戶、盯回款。山西焦煤集團銷售部門負責人說,過去客戶買煤都是現金或者預付款,現在使用承兌匯票的用戶越來越多,企業的財務成本增加不少。市場需求不足,各企業的煤炭庫存居高不下。全國最大焦煤生產企業山西焦煤集團庫存達240萬噸,遠高于正常年份。
企業融資負擔加重。呂梁市一家大型煤礦企業貸款額約70億元,每月還息5500萬元,相當于銷售收入的四成,平均貸款利率7厘8。企業負責人說,“原本用不了70億元,一部分貸款存在現金賬戶里就是為了還利息。”大同甘莊煤礦董事長楊五五說,企業應收帳款逐漸增長,而且回款周期則從25天延長到了66天。
相關數據顯示,至5月底,山西煤炭企業近半虧損,一成停產,省屬五大煤炭集團全處于凈虧損。朔州市煤炭局副局長趙勛章說,出煤就賠,停產的話,算上折舊和其他費用,也賠。
——礦工工資整體下降 部分煤礦拖欠工資
受煤炭市場影響,山西主要工業指標、財政收入均下降,煤礦職工收入、安全投入、轉型項目受到影響。大同中煤礦業公司職工工資平均下降5%,呂梁聯盛集團管理人員工資調低5%-10%,部分民營企業工資只發到2月份。山西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煤炭行業職工工資同比均為下降,煤炭行業成為山西唯一職工薪酬同比下降的行業。
一名大集團安監部門負責人說,過去集團安全費用噸煤提取50元-80元,現在降到國家規定的高瓦斯礦井噸煤30元。由于資金緊缺,一些煤炭企業轉型項目基本停滯。聯盛集團教育、農業等轉型項目已暫停投資。大同煤運公司的現代農業園區、房地產和風電項目也遭遇資金短缺。
面對危機,煤炭企業紛紛“出招”應對。聯盛集團修理廢舊設備重新利用,與廠商采用“訂你設備,我貸款,你擔保,貸款歸你使用”的方式進行采購。市場不景氣逼得企業狠降管理成本。各地政府積極幫助開拓市場。臨汾市減免地方煤炭運銷費用,組織市域訂貨會,簽訂意向合同款項19億元,涉及煤炭1000萬噸。
——煤企應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
山西省煤炭行業協會理事長王守禎認為,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帶來的市場約束,節能減排帶來的資源環境約束,以及安全、人力等投入增長帶來的成本約束,對煤炭行業的影響在前兩三年就已顯現,企業轉型越早越好。部分煤礦負責人坦承,不能把市場沖擊歸并于進口劣質煤,劣質進口煤只占少部分,更重要的還是企業競爭力不高的問題。山西焦煤集團一名煤炭專家認為,雖然煤炭行業經歷“黃金十年”,企業有了一些積累,但煤炭企業包袱重、欠帳多,“積貧積弱”的面貌沒有根本改善,競爭力并不樂觀。
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升,國有煤炭“巨頭”規模越來越大,但基本仍“以量取勝”。有的企業雖然規模越來越大,但“養”的人也越來越多,與國外一些產量相當的大型煤礦集團相比,人員可能是其兩三倍,甚至有的企業基本是“養人經濟”,能養活幾十萬人就不錯了。還有的企業“虛胖”,銷售收入龐大利潤不高,沒有質量和效益;有的企業受行政領導“掣肘”,投資質量不高,例如在煤炭資源整合中,原以為兼并到手的礦井儲量有幾億噸,可后來發現僅幾百萬噸;效率低下、行政管理成本畸高,資金用不到“刀刃”上,銷售環節存在腐敗等現象,嚴重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
一些煤炭專家認為,煤炭市場國際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煤炭企業必須立足國內放眼國際提升競爭力。從企業層面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改變粗放增長模式,合理選擇轉型路徑。加強科技創新,深挖煤炭附加值,避免“循環不經濟、技術不支撐”。發展高端循環經濟,要根據產品屬性和企業能力謹慎選擇產品,不宜全面開花,遍地都搞“大路貨”。其次,要解決“企業機關化”的問題,減人增效,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還有專家認為,應充分利用大型煤炭企業的資源和資產優勢,依靠資本運作,實現實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有效結合,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從政府層面講,減少對企業不必要的干預,把注意力集中到為企業創環境上來,減免亂收費、亂攤派,提升為企業的服務水平。例如,煤礦反映多年的辦證難問題至今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他們希望,涉及煤礦的五六個部門能夠合署辦公,“一條龍”為企業辦理證照。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