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嚴重的空氣污染形勢面前,國內加快成品油質量的升級步伐無可厚非,不過,當車主們發現需要自己承擔煉廠技術改造的大部分成本時,爭議油然而生。何況,加價政策似乎要無限期執行下去。
按照國家發改委9月23日發布的油品質量升級價格政策,最晚截至到2017年年底,國內汽油和柴油的加價最高或將分別達到460元和530元。盡管加價是加價,這項政策卻留下三大問題仍存爭議:為什么消費者承擔七成?煉廠成本究竟是多少?加價政策執行到何時?
負擔三七開 為什么是消費者承擔大頭
國家發改委每次舉行關于油價的新聞通氣會時都非常謹慎和小心。“每次漲價時政府其實也很為難,政府是希望少漲價、不漲價的”,有能源專家對國家發改委在歷次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中的心情表示理解。
9月23日國家發改委公布加價政策是因為要配合國家的油品質量升級計劃,具體依據的是國務院于9月10日剛剛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我們也是準備了很長時間”,國家發改委的官員在新聞通氣會上對此解釋。
根據新政策,中國車用汽油和柴油質量標準由目前的國Ⅲ標準升級至國IV標準,每噸分別加價290元和370元,從國IV標準升級到國Ⅴ標準,每噸再分別加價170元和160元。折算成升的話,是先分別加價0.21元和0.32元,后期再分別加價0.13元和0.14元。
網易財經測算,也就是從國Ⅲ標準最終升級到國Ⅴ標準,國內汽車和柴油每噸合計加價分別為460元和530元。國家發改委特別強調,這個加價標準是“按照合理補償成本、優質優價和污染者付費原則,根據油品質量升級成本調查審核結果,在企業適當消化部分升級成本的基礎上確定的。”
用國家發改委官員所講的通俗一點的話來講,油品升級的成本中,是消費者承擔七成左右,煉廠則承擔三成左右。國家發改委對此解釋,消費者多承擔是基于“多用油者多承擔”的原則。另有業內專家也對網易財經表示,此次加價更多是站在污染防治的角度,而不是市場經營的角度來制定政策的。
但是,這項政策公布后,坊間最大的爭議也在于此。實際上,那些汽車擁有們想不通,為什么討論了這么多年,輿論反對聲最激烈的消費者承擔大部分成本的方案反而變成了現實。
實際上,關于油品升級成本三七開的說法,最早來源于媒體對中石化一名中層講話的報道。早在今年初,中石化科技開發部一位副處長曾經公開表示,中國油品升級的成本僅由油企和消費者承擔,而漲價只能覆蓋成本的70%-80%,另外油企自己還要承擔30%左右成本。沒想到,當初的預測行言語最后真的變成了國家發改委的政策。
成本說不清 政府徹底不用承擔責任
最終的結果顯然不符合大多數有車族的預期。因為在此前的討論中,環保部專家曾經建議,油品升級的新增成本,最佳方案是由煉廠承擔1/3、政府財政承擔1/3、社會承擔1/3。這一建議基本與國際接軌。而最終是社會承擔了三分之二還多,政府是徹底不用承擔了。
所以對于政府應不應該通過減稅和石油特別收益金返還等方式支持煉廠進行技術改造,外界頗有看法。即便是按照去年的標準,三桶油也上繳了619億元石油暴利稅(特別收益金)完全可以彌補煉廠的成本支出。
但是國家發改委官員稱,政府財政是全民所有,不能用所有納稅人的錢去補貼部分汽車擁有者。原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則對網易財經解釋,石油特別收益金其實也屬于中央財政,是資源稅的變種,所以不能返還。
周大地還表示,所謂成本承擔三七開只是個籠統的大概的說法。真正的理解應該是,目前的加價水平只是占到煉廠進行技術改造所付出的成本的七成左右,所以還有20%-30%的成本需要煉廠自己承擔。
這里就涉及到煉廠進行油品升級的技術改造到底付出多少成本的問題。但是,這始終是個謎。早前,當國務院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第一次確認由企業和消費者共同承擔的原則后,輿論就呼吁,必須讓油企向社會公開成品油成本和油企質量升級技術改造的成本,必要時要舉行聽證會來厘清責任和成本分擔。
對此,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希宏對網易財經表示,讓煉油企業公布成本不現實,因為企業不同,進行技術改造的成本也不會相同,此外包括原油成本、輔料成本等等,操作起來也比較難,目前也沒有企業在做。
周大地表示,當前任何企業都做不到成本絕對公開,現在所能做到是,對已經完成改造的煉廠成本進行全面調查和審核再確定加價標準,企業并不能自己決定加價多少的。
其實爭議在于,支持煉油企業的專家們強調,新的加價政策技能覆蓋部分煉廠的七成左右成本,還需要煉廠資金去承擔一部分。但是,卓創資訊分析師張斌(微博)表示,根據他們此前的測算,國Ⅲ升級至國IV,每噸成本會增加300元-400元,再升級到國Ⅴ標準的話,成本會再增加150元-200元。
所以,張斌認為,最新的加價標準是因該可以滿足煉廠的升級成本,即便是不夠的話加上硫磺等煉油副產品的收入,也肯定能夠覆蓋住了。
執行有爭議 更難在不知加價到何時
關于煉廠進行計劃升級的成本究竟有多少,國家發改委說曾會同財政部和地方相關部門對煉廠進行過全面調查和審核,但是沒有公開結果。企業自己卻說太復雜,算不清。網易財經根據加價標準倒著推算,也僅能得出每噸汽油和柴油的成本分別為657元和757元左右,但是無法獲得煉廠證實。
此外,媒體曾報道稱,三大油企升級國IV汽柴油的成本投入保守估計超過500億元。這其實是個非常保守的數字,按照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希宏介紹,僅僅是過去十年來,中石化投入的質量改造成本已經達到2000億元,單是今年一年就安排了300億元進行改造。
無論如何,既然國務院已經確定了原則,國家發改委也制定了加價標準,未來國內汽車擁有者多掏一分補償煉廠的費用已經是板上釘釘。但是,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加價政策究竟執行到何時?
無論是國家發改委的文件和9月23日的通氣會都沒有提到這個問題。國家發改委的文件僅僅是要求,各省要按照最新的國家成品油質量升級安排實施加價政策,也就是最晚2018年必須全部實施,但是何時結束加價卻沒有時間表。
其實,這里還涉及到一個煉廠的技術改造成本到底是一次性投入還是持續性投入的問題。對此,李希宏對網易財經表示,汽柴油升級國IV再升級到國V是分階段的過程,煉廠的投入也包括一次性的投入和后續的運營投入。
但是,業內分析師卻表達不同意見認為,通常意義上升級改造的成本是僅僅包括煉油裝備的一次性改造,后期的運營成本應該算到企業的經營成本中去,表現在售價上也是油價本身的高低,不能再單獨拿出來說事。
不知是有意忽略還是另有打算,總之,油品質量升級加價政策至少現在看來無限期執行下去。卓創資訊分析師張斌還表示,新的加價政策已為多年的爭論蓋棺定論,也會調動煉廠的積極性,使之心里有盈利預期,比以前更有動力進行技術改造。
但是,圍繞此決定的是是非非衍生的口水短期內也難以平息。由于體制原因,歸根到底就像周大地表示的那樣,我們的成品油價格完全是政策性價格調整過程,而非基于市場原則的調整過程,成品油價格的完全補貼機制短期內難以改變。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