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材+新能源”雙輪驅動,光伏、鋰電業務共同發力公司業務布局涵蓋“磁材+新能源”兩大方向,其中磁材業務能夠為公司提供穩定現金流,新能源業務貢獻未來業績主要增量。
尤其是光伏業務上公司專注電池、組件方向,在品牌、渠道、技術方面已較為成熟。
光伏管理團隊優秀,以歐洲為基點布局全球
公司2009 年進入光伏行業,2011 年開始重點布局歐洲市場。近年來,公司不斷引進業內資深人士,再疊加自身亦在持續培養人才,已組建了較為完善的光伏管理團隊,完成了大尺寸產品升級,并戰略轉型組件業務、拓展海外銷售渠道。經過多年積累,公司在歐洲渠道布局方面領先,2022 年80%以上組件銷往歐洲。同時,公司也不斷向其他區域市場開拓,包括日本、韓國、澳洲、拉美、非洲等。
差異化競爭帶來高盈利能力,2023 年電池組件盈利彈性較大公司光伏業務團隊優秀,對行業理解深刻,在行業競爭中一方面通過大力進行渠道開拓,使得分銷客戶占比領先同行,組件溢價明顯高于行業平均;另一方面通過黑組件以及未來將會投產的TOPCon 等新型電池技術,尋求差異化競爭。在這一策略下,公司組件業務單瓦毛利與頭部廠商基本持平。
另外,光伏產業鏈目前已進入上游讓利的階段,我們認為電池、組件環節在利潤重新分配過程中將截留部分硅料降價帶來的利潤空間。預計2022 年底公司電池、組件產能分別為8GW、7GW,這一過程中公司組件業務盈利彈性較大。
鋰電業務有望實現高增,磁材業務提供穩定現金流鋰電業務方面,公司主要聚焦小動力領域。2021 年底公司鋰電池產能2.5GWh,2022 年底預計新投6GW 產能,總產能達到7GWh,助力2023 年鋰電池出貨高增。磁材業務方面,公司是國內磁材龍頭,市占率提升的同時不斷開拓新的產品品類。該業務毛利率穩定,能夠為公司帶來穩定現金流。
首次覆蓋給予公司“買入”評級
我們預計2022-2024 年公司將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16.21、21.76、26.68 億元,對應2023 年1 月6 日PE 為21.16、15.76、12.85 倍。
當前公司估值處于低位,首次覆蓋基于“買入”評級。
責任編輯: 張磊